马齿苋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339页(4829字)

齿苋是最常见的野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也是最常见的野菜,荒年多挖取代食。一般年景,一般情况又是最常用的饲料。

马齿苋的名称来源于叶的形象,类似的名称还有:马齿菜、马齿芽、老耳、母耳、瓜子菜、瓜仁菜、豆板菜、酱瓣豆草;因植株形状而名的有:马子菜、蚂蚁菜、蛇草、马踏菜、九头狮子草(头狮子草);以色名的五行草(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红马齿苋、红胶墙、红猪母菜、红骨猪母菜;以质名的:山滑菜、胶墙菜;以味名的:酸菜、酸苋、酸味菜、猪母酸、蚬肉菜;以其生命力而名的:长命苋、长命菜、长寿菜、安乐菜,以及地马菜、和尚菜等转音、转义名称还有缺漏,足见此草分布之广。

玄参科母草属的陌上菜在广东潮州、澄海一带,也称为马齿苋,应注意区别。马齿苋花冠黄色,通常三、五丛生,无梗。陌上菜花冠白色,单生,有长梗。马齿苋茎带红色,陌上菜全株淡绿色。

(图 马齿苋)

马齿苋始载入《肘后方》、《千金方》。开始时,先引起注意的是炼丹家,因其叶背粉色晶莹闪光,误认为含水银,其实是误会。正式收入本草,始于宋代《开宝本草》,虽是野草,仍列入菜部。鲜用或晒干用。种子也入药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马齿苋对几种痢疾杆菌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马齿苋在一般农家是最方便的防治饮食污染、防治痢疾的野蔬;也用于治疗各种痈疮感染等。

1、防治痢疾

马齿苋在痢疾流行季节服用马齿苋煎剂或将马齿苋制成馄饨、包子馅,或煮粥吃,(一斤鲜马齿苋分给15名儿童食用。大约连用2~7天,可使菌痢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于马齿苋本来就可以作菜蔬,《救荒本草》主张采苗叶渫(zhá,音炸)熟,以油盐调食。按照北方农村习惯,采马齿苋全草(去根),切段。沸水渫过,放凉,加油盐及蒜末拌吃。这种吃法最合理,马齿苋和蒜可以互相补充,有助于加强防治痢疾的作用,又有助于食用时爽口。

治疗痢疾,有人主张每人每天用马齿苋鲜草一斤,干草减半。但不必过分严格,因无毒,量力、多食均无妨。有人用干马齿苋50%煎剂,每人每次50~100ml;或者鲜草100%煎剂,每人每次40~70ml,每日3~4次,小儿酌减,7~10天为一疗程。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例即使连服4周,也未见毒性反应。类似治疗对肠炎、痢疾杆菌带菌者都可有效。作为家庭处理,以马齿苋作主食、副食,也可用以治疗急、慢性痢疾,或配合其它治疗方法、辅助治疗。

清《幼幼集成》卷3治痢疾:用干马齿苋煮烂。红痢,以蜂蜜拌;白痢,以砂糖拌;红白相兼,蜂蜜、沙糖各半拌食,一日二次,连汤食之更妙。

《全国中草药汇编》验方:细菌性痢疾、肠炎:马齿苋(鲜草)1.5斤,先干蒸三、四分钟,捣烂取汁150ml左右,每服50ml,每日三次。

《图经本草》引唐·崔元亮《海上方》治赤白痢法:“不问老、稚、孕妇,悉可服:取马齿苋,捣,绞汁三大合(唐制:一合约60ml),和子白一枚,先温令热,乃下苋汁,微温,取顿饮之。不过再作则愈。”

血痢:宋《太平圣惠方》卷59:捣马齿菜叶三合(宋制:一合约66ml),和蜜一匙,同暖服之。《验方新编》卷7:马齿苋捣汁半茶杯,兑蜂蜜半酒杯,空心温热食之。煮食亦可。“有人患痢数年,服之即愈。”

《证类本草》卷29引《产宝》: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疼痛,生马齿菜杵汁三合,煎一沸,下蜜一合,搅服。

又,《太平圣惠方》卷96治血痢,马齿粥方:马齿菜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以水和马齿菜煮粥,不着盐醋,空腹淡食一顿效。(《圣济总录》卷189马齿苋粥方略同)

《普济方》卷212治久痢不止,或赤或白:马齿苋、生姜各二两(明制:一两约37g)和匀,用湿纸裹,煨熟。不拘多少,细嚼,米饮咽下。

2、治疮肿、感染

(1)痈疽

《备急千金要方》卷22治痈久不差方:马齿菜捣汁,煎以傅之。相混。

《太平金鉴》卷62马齿苋治丹毒:加马齿菜一斤,捣合烂,置于铜器中,要新汲水上,候马齿冷即罨肿上,热即易之。当时其肿便消。

又,同书卷62治发背兼肿毒:用马齿苋有黄花时,捣绞取汁。日煎成膏。患发背者,研入硝石少许,日四、五上涂疮。

清《医宗金鉴》卷62有马齿苋膏,治发背诸毒:用苋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出汗,再服退热去腐,三服即愈。并杵苋敷之。

《疡医大全》卷20治乳痈初起,未成脓者:马齿苋一把,洗净,同皮硝捣烂,敷上,即刻止痛。如无鲜者,可于端午连根采收。(皮硝,即朴硝,可自中药店购买。自西药店买芒硝、硫酸钠均可用)。

(2)疗疮、疔肿

唐《备急千金要方》卷22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取马齿菜捣封,差,止。

又,同卷治丁肿:马齿菜二分、石灰三分。捣,以鸡子白和傅之。

又,同卷治痈久不差:马齿菜捣汁,煎以傅之。

又,同卷,治反花疮:取马齿苋,捣封,差止。宋《圣济总录》卷133称本方为马齿苋涂方,捣细,涂疮上,日五度。“一方,烧灰,以猪脂调,涂之。”反花疮即翻花疮,生疮溃后,胬肉自疮口突出如蕈,头大蒂小,触损则流血不止,一部分属于皮肤癌。类似方,《圣济总录》卷132马齿涂方,治紧唇面肿:马齿苋不拘多少,捣汁涂之。冬用干末,水调涂。(《太平圣惠方》卷36方相似,无方名)

《外台秘要》卷30引《必效》治反花疮:取马齿草烧灰敷之,频贴,差之。

《圣济总录》卷136马齿苋涂方生马齿苋上一味,马齿苋不以多少,“入水捣熟,于铜器中,用新汲水沉令冷,敷肿上。热即易。”此方与前治痈疽《太平圣惠方》卷61方大致相同,都是用捣烂的马齿苋冷敷。

《圣济总录》卷135有两方相似,一是治热毒气肿的楸叶膏:楸叶(立秋日采,切)一秤、马齿苋(新者,切)半秤。净洗,控干,沙盆内烂研,取自然汁,重绢滤过,慢火熬成膏,瓷器收之。凡有热肿,先以浆水洗肿处,次以甘草水洗,然后摊药于薄纸或绢上,随肿大小贴之。日再换。又一方是治诸肿毒的保救膏方:楸叶五斤、马齿苋(连根)三斤,各净洗,切,焙。以水五斗(宋制:一斗约6640ml)慢火煮,时将柳木篾搅,至一斗许,住火,放冷。滤去滓。将汁再熬令浓,以新瓷罐子盛。用时,以鸡翎扫药。如疮肿痛,以软帛子贴之。两膏的制法、用法稍异。其中的楸叶即楸树之叶。楸,又名金丝楸、梓桐、水桐、旱楸蒜台,华北及长江流域以及浙江、云、贵等地肥沃山地多有栽培。楸叶有拔毒排脓之功,亦可单用。

各地单方多有用马齿苋捣敷或煎汤(加少许盐)外洗、内服治疮、疖、疔、肿者。因马齿苋无毒,剂量可不严格限制。

《图经本草》疗多年恶疮,百方不差,或痛焮走不已者,并烂捣马齿(苋)傅上,不过三、两遍。

(3)丹毒

丹毒,亦称丹、流火。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局部皮肤鲜红斑片状肿痛,境界清楚。常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感染症状。红肿部位可有水疱,水疱中有浆液性液体,其中含传染性极强的溶血性链球菌,随浆液流溢而向周围蔓延,流火之称因此而得。或称赤游丹。有时与带状疱疹相混。

《医宗金鉴》卷62马齿苋治丹毒,加蓝靛根和捣敷之。

《外台秘要》卷30引《崔氏》疗丹毒或发背及诸肿方:取马齿草,热捣敷之,数数易,勿住。若得蓝靛和之,更良。

以上两方均用蓝靛。蓝靛,即青黛、蓝淀,旧时农村多自制,染蓝色用。现时药用,需自中药店购买。

《备急千金要方》卷22治赤流肿丹毒方:捣马齿苋一握,取汁饮之;以滓薄(傅)之。《果蔬疗法大全》527,治丹毒:鲜马齿苋100g,葱白30g,共捣烂,敷患处。每日1~2次。又,528,治小儿丹毒:鲜马齿苋,洗净,捣烂。连汁擦患处,不时擦换。不令干燥。即已破皮,其效不减。

(4)缠腰龙、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感染,常骤然发生。沿肋间、腰部、腹背部、四肢、颜面等处都可发生。发生部位出现多数大小不等的丘疹,随后形成水疱。呈带状分部。疱疹周围有红晕。从发生前,到发疹,甚至结痂、干燥后,沿疱疹分布地带常有剧烈的疼痛。病程二至四周。

民间习称为缠腰龙,就因为常沿腰部环(半环,一般不过中线)形分布。有时与丹毒相混,但此病分布如带。

《全国中草药汇编》验方:治带状疱疹:鲜马齿苋100g,捣烂,外敷患处,每日二次。《果蔬疗法大全》531,马齿苋60g,蒲公英15g,大青叶(板蓝根)15g,水煎服。

《证类本草》卷29引《广利方》:治小儿火丹热如火,绕腰即损:杵马齿菜傅之,日二。

3、其它

宋《太平圣惠方》卷80治产后血运(晕)烦闷:干马齿苋三两(宋制:一两约37g),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酒一盏,入盐半钱,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温服。

《疡医大全》卷16引《本事》治牙痛:马齿苋一把,嚼汁渍之,即日肿消。《良朋汇集方》卷5治火牙肿痛:用鲜马齿苋五、六根即止。嚼汁漱痛处,少间片时吐之,用凉水漱口止痛。肿自消,永不再发。

《卫生易简方》卷9治湿癣及杖疮:用马齿苋熬(炒)涂,甚效。

《普济方》卷214治诸淋:用马齿苋饮汁服之。又,卷216治小便涩少:马齿苋和少粳米、酱汁煮食。

上一篇:野草 下一篇: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