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概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415页(3886字)
1.管理的本质和目的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要依靠人类的集体力量。而集体力量的发挥与发展,则有赖于人群的分工与合作。任何管理都是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管理。系统理论认为,大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小系统的功能总和。因此,社会集体劳动的生产力,必然超过个人劳动生产力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们的集体劳动,对个人劳动生产力的总和起到放大和增殖作用。而放大的倍率则主要取决于管理功能的发挥。因此,管理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出知识产品或物质产品,但却决定着对集体劳动生产能力的放大倍率。许多事例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管理水平不同,生产力和效果就大不相同。
为什么管理能对社会生产力起到放大作用呢?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中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信息流通促使物质和能量的流通。在社会系统中,管理是通过信息(各种指令、文件、通知、规定等)促使对能量和物质(主要是人力、财力、设备、材料能源)进行合理流通。所谓合理流通,是指流通的方向、速度、效率、准确性的最佳配合。而管理正是通过信息控制人、财、物的流通,并在流通中促使能量和条件产生物质运动的转化,以达到社会集体劳动生产力的放大。由此可见,管理的本质乃是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管理的目的,在于设法提高被管理系统的功效的放大倍率。因此,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需要。
2.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1)机构体制
机构是使管理对象构成系统的手段,没有机构就不成系统,便无法管理。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能和功效。为此,机构体制的组成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的放大和增殖作用。
(2)政策、法
管理效率的提高在于信息、人、财、物的合理流通。凡是经过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流通,便用政策、法的形式规定下来,作为管理的“规范”,以保持流通的正常进行。当一些“例外”事件多次出现,经过处理后,应进行总结,定出新的“规范”。由于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流通条件的改变,政策和法也应作相应的修改。政策、法还有鼓励子系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各子系统功效的提高,必须使大系统的功效增长,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各方面的改革,将有许多新的政策和法需要研究和制订。
(3)人
这里的人是指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是由人组成,管理的职责是由人来完成,体制改革是由人作出决定,政策、法是由人制订和执行。因此,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搞好管理,首先要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要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这里的关键是要解决好管理队伍的专业化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工作是一种专业,管理人员必须得到专业培训,具有相应的管理专业水平,否则单凭主观愿望和朴素的经验是很难做好管理工作的。
(4)信息
信息沟通是社会系统高于生物系统和无机系统的主要特征,信息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工具。管理人员通过信息了解情况,又利用信息进行工作中的联系。在管理中如何正确运用信息这个工具,是加强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3.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功能。从性质上来看,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调整生产关系。在管理过程中,这两大基本职能又表现为各种具体职能,如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这些具体职能是管理工作基本内容和功效的概括反映,它们以动态形式联结各种管理要素,形成完整的管理活动过程。
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各学派说法不一,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计划、组织和控制这三项职能基本上得到各学派的普遍肯定,并把管理的其他职能,如决策、指挥、协调、激励等,适当归并在三项基本职能中。
(1)计划职能
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计划的职能,就是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预测未来,确定目标和方针,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综合平衡,作出决策。计划的内容既反映出管理目标各项指标,又规定着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和途径。计划是人们完成任务,进行各项具体活动的依据,是管理中的首要职能。科学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正确地规定未来的发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以期获得最佳的使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确定目标是制定计划的关键。目标选择不对,计划工作即使搞得很周密,也是事与愿违。
(2)组织职能
组织,就是把管理要素目标的要求结合成一个整体。组织的职能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按照管理系统的目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管理体制,确定各个职能机构的作用,规定各级权力机构的责任,合理地选择和配备人员,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有效的指挥系统;二是根据各个时期任务所规定的目标,合理地组织人力、财力、物力,保证生产、筹措、储备、供应、流通等各个环节互相衔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因此,组织职能是发挥管理功能的组织保证,是完成管理目标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3)控制职能
控制,是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使其不超出预定的范围。在管理过程中,控制是指针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干预措施,纠正偏差,以确保原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要实行控制,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确立标准;②及时获得发生偏差的情况;③有可以纠正偏差的有效措施。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很明显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衡量工作成绩的依据;不了解情况,便无法知道变化的形势;没有纠正偏差的措施,整个活动就失去控制。
标准通常从目标而来,必须反映出目标的特征。管理目标以及各项具体的方针、政策、指标、定额,乃至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等,都可以用来作为管理的标准。对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调查、考核、监督、收集汇报及研究各种报表等,都是发现偏差的重要途径。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指挥机构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不断地从管理对象那里收集执行的情况,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信息反馈”。有了标准,有了反馈回来的信息,人们便可以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重新调整部署,修改计划,实施控制。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控制必须建立在信息准确可靠的基础上。
在管理活动中,上述各项管理的具体职能起着各自特殊的作用。但是,这些职能之间有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它们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职能体系。因此在管理活动中,一方面要注意掌握各职能的特点和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各职能的衔接和配合。统筹安排,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管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管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深刻地认识到,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这是因为管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管理的基本理论源于实践,它能阐明实践、指导实践,反映了一定条件下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处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取得更大的成效。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来掌握其基本理论的。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因为管理知识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灵活性,管理实践具有创造性。在管理活动中,常常遇到很少重复,而又非常具体的事务,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借鉴过去的经验,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妥善处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没有万能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创造性的管理活动才能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管理艺术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着重研究创造性的管理活动。
管理的艺术性适应了千变万化的管理现象,它强调管理的创造性、技巧和经验。管理的科学性则反映了变化纷呈现象中的规律。在管理实践中,两者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因此,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