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652页(5650字)
1.经济效益的含义
经济效益,即经济方面的有效成果。所谓经济方面的有效成果,必须结合产出与投入来认识。这里所指的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劳务(以下统称产品);投入则是指为生产这些产品所耗费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经济效益,实际上也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较。从产出方面理解,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才可能具有经济效益,才有可能实现它的使用价值,为企业和国家带来经济效益;从产出与投入的结合上理解,只有产出大于投入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社会生产才能发展而不致于萎缩或停滞不前。也只有社会生产不断发展,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才能持续不断地得到满足。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价值形态上的比较,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同等条件下盈利的增加。因此,产出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是否大于投入是衡量有无经济效益的标准。
上述的经济效益概念,并没有完全概括现代化生产中的某些现象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比如,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等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对经济效益作更深层次的分析,使这些内容也在经济效益中体现出来,就要考虑产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及为控制环境污染所需的投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出和投入的比较,不能仅局限于企业的范围,而应同时扩大到国民经济的范围,把微观(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宏观(国家)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应以微观经济效益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
2.经济效益的分类
一项技术方案的实施与投产,将对企业和社会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这些影响必然会从各个方面客观地反映该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由于技术方案的影响面较为广泛,仅从某一角度很难全部规定清楚。此外,这些影响的表现形式呈多样性,有些容易计量,有些则难以计量。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往往将技术方案客观存在的经济效益划分成为几类来进行分析和计算。
(1)企业经济效益与国民经济效益
根据受益范围的大小,人们常把经济效益划分为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效益(简称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范围内的效益(简称国民经济效益)。由于企业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所以企业经济效益通常也被称为微观经济效益;与之相对应,国民经济效益则被称之为宏观经济效益。
技术方案客观上所发挥的经济效益,往往在实际上超出了企业范围。愈是对国民经济全局有影响的技术方案愈是如此。同时,在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中,必须强调要从国民经济范围内考虑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这与强调分析间接经济效益是一致的。
(2)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从其采纳者的角度看,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类。所谓直接经济效益,是指方案采纳者可以直接得到的经济效益;所谓间接经济效益,是指与方案采纳者经济上相关的单位,可以从方案实施中间接得到的经济效益。这里的方案采纳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的车间,亦可以是更大范围的单位,如企业集团、部门等。
直接经济效益对于技术方案的采纳者来说,一般均能直接感受到,在评价方案的经济性时也不会忽略。而对间接经济效益的经济分析也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因为间接经济效益是技术方案客观经济效益的一部分,还因为间接经济效益是从更高层次对方案能否实施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3)有形经济效益与无形经济效益
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按照其可否计量,可划分为能用货币计量和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两类。能用货币计量的称为有形经济效益,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称为无形经济效益。无形经济效益的量化是技术经济分析的一个难点,目前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
由于技术方案对社会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影响,还会涉及到对生态、环境、政治、教育、文化、劳动就业、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除主要分析方案的经济效益外,必须高度重视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果。
3.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
(1)社会需要
如果产品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生产愈多,浪费就愈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人为地把生产发展速度看作是最重要的问题,以往和现在通常讲的生产速度都是指生产部门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其实,在这种意义上讲的高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能满足社会需要,也不一定会给人民带来实惠,更不一定会增加国民收入,这是因为产值指标并未反映出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以及投入的劳动耗费的多少。如果片面强调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就有可能造成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货不对路、产品积压,进而造成资金沉淀,难以扩大再生产,因而就不可能得到盈利,更谈不上经济效益。其结果只能是图虚名而招实害,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2)劳动耗费
一般所说的劳动耗费包括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两个方面,即经济效益中的“投入量”。劳动消耗量是指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量,包括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劳动占用量是指生产建设过程中占用的物化劳动量,包括机器设备、厂房以及必要的原材料储备等。
设备、厂房在投入生产过程中是循环往复地被使用而受到逐渐磨损的,这种磨损就属于物化劳动的消耗。但在其参加生产过程中被全部磨损以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占有状态,这就形成劳动占用。原材料、燃料等在投入生产过程中一次就被消耗掉了,它失去了原有形态,改变了物理、化学性能,转为具有另一种形态性能的使用价值。这些被消耗掉的原材料、燃料等也属于物化劳动的消耗。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不致于因待料而造成停工,原材料、燃料、半产品、配件等在投入生产过程前必须有一定的储备,这也就形成了劳动占用。活劳动的是劳动力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活劳动不存在占用。
由于劳动耗费是经济效益的“投入量”,因而应尽量减少其数值,以达到人财物最大限度的节约。
(3)资源的合理利用
根据资源特点,可分三种情况考核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①当某种资源只能用来生产一种使用价值时,衡量经济效益的大小则用实际利用资源生产的使用价值与合理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使用价值量相比较。
②当某种资源可以同时生产几种使用价值时,经济效益大小一是要比较实际生产的使用价值种数和可能生产的使用价值种数,即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二是要比较每种使用价值的实际生产量和可能生产量。
③当一种资源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而它们之间又互相排斥时,则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资源特点,确定资源的最佳使用方向,然后再分别根据其实际产量与可能产量的比较来判断其经济效益的大小。
4.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在技术经济分析中,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按照经济效益表达式内容构成的用于衡量效益高低的尺度,因而具有重要作用。
要正确分析和评价各项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不能仅限于理论概括和抽象分析,而且要用具有经济内容的数值形式来表达。这种数值形式即为指标,它是各种技术方案(或技术政策、技术措施)评比的共同基础,也是比较各种技术方案的依据和材料。但是,由于每个方案各有利弊,而一项指标只能反映经济效益的一个侧面,所以,只根据一项指标来判断方案的优劣是不合理的。只有用一组从各方面反映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才能对方案作出全面、完整、综合的评价,才能正确地选择最优方案。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可分为反映产出的收益类指标、反映投入的耗费类指标和由上述两类指标综合形成的经济效益指标。
(1)收益类指标
收益类指标主要有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时间指标。
①数量指标
社会需要首先表现在产出数量方面。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产出的数量越多越好。社会需要的产品多了,需求各方才能得到满足,经济收入才能增多。因此,从数量方面反映产出收益的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数量指标可以用实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来表示。数量收益指标一般既可表现为实物形态,如产品产量、销售量等,又可表现为价值形态,如产值、销售收入等。产出数量是技术方案有形效益的重要部分,是对经济效益进行定理分析的主要内容。
②质量指标
社会对产出数量的需求是建立在对其质量需求基础上的。质量指标是指产品性能、功用及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程度。人们希望产品的数量多,同时要求产品的质量好。质量不好的产品不为社会所欢迎。因此,在收益指标中,质量收益和数量收益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产出质量包括单个产品质量和总体产品质量两个方面。单个产品质量主要指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和技术性能,如产品的效用、精度、可靠性、标准化程度、外观、使用寿命,总体产品质量主要是指产品的品种、产品合格率、优等品率等。
质量收益指标多数为实物形态。这类效益属于有数量标准的无形效益,难以用货币量化,因而给综合性定量分析带来困难。人们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对质量效益的定量分析问题,曾采取了许多方法进行尝试。例如用给实物指标规定的价值指标的方法,用按实物指标达成数进行评分的方法等。
③时间指标
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商品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技术方案的产出不只要求数量多、质量好,还要求“时间及时”。“时间就是效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因此,在评价产出所带来的收益时,还应包括提供产出的时间和期限。在时间方面反映技术方案效益的指标主要有产品设计和制造周期、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工程项目投产后达到设计能力的时间等。在技术经济分析中,时间效益指标虽然也可以单独使用,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时间方面的折算,将其转化为数量收益指标来使用的。
(2)耗费指标
用于衡量投入的各种指标统称耗费指标。它包括劳动消耗指标和劳动占用指标两类。
①劳动消耗指标
既可采用实物形态指标,如投入的职工人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它物资的数量等,也可以采用价值形态表示,如工资、原材料费、燃料动力费等,这些费用的总和即为成本。可见,成本是衡量劳动消耗的综合性价值指标。
②劳动占用指标
亦有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实物形态的劳动占用指标,指厂房、设备和各种物料的占用数量(如面积、台、吨、件等);价值形态的劳动占用指标,通常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或用衡量劳动占用的综合性价值指标——投资来反映。
(3)经济效益综合性指标
收益指标和耗费指标是分别从产出和投入的某一方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而收益耗费差和收益耗费比则是从产出与投入的比较上衡量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收益耗费差指标多为价值形态,如利润等。
收益耗费比指标也较为常用,有时也用收益耗费差与耗费比较。收益和耗费可以用实物形态表示,也可以用价值形态表示。收益可以表现在一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耗费可以只包括劳动消耗,也可以只包括占用,还可以两者同时包括。因此,收益耗费比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指标有:
此外,还有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它们均是技术经济分析的最主要指标,将在后面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