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063页(1990字)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经历了各种经验教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从被动的公害防治中逐渐发展形成了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
1.世界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形成
人类在最初的经济发展中,采用传统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发展模式,给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只是由于人为的污染尚未逼近自然环境容量的耐受极限,潜在的环境危机没有被认识。
60年代末,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达到了严重程度,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大公害事件”,给人类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引发了第一次“环境热潮”。在这一背景下,召开了1972的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环境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大会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被誉为人类环境历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此后,首先是工业发达国家开始了认真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当世界跨入90年代后,虽然经过一些国家治理污染的努力,使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善,但全球的环境状况仍在继续恶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人类在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的长期实践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范围和深度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一致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且产生了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基于这种共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次大会形成的“持续发展战略”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标志着世界环境与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2.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随后,中国正式成立了环保机构,着手制订环境保护有关政策,开始了现代环境保护工作。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义,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
70年代后期,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开始调整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过多年的探索,既摒弃了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牺牲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又没有照搬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
1983年底召开了中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会上把保护环境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1984年,国家确立了“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经济指导方针,为实施持续发展的战略奠定了基础。1987年发布了对环保工作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自然保护纲要”,这标志着持续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
3.中国能源工业必须坚持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中外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能源环境问题与能源工业发展问题相辅相成,实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的能源作为其支撑,但以环境作为沉重代价的能源发展方式难以持久,而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不寻求能源发展,社会经济难以发展,环境保护也缺少物质基础。因此,为使社会经济与人类环境相互协调,中国能源工业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近年来,中国在能源开发利用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制定并实施了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
——继续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
——努力改善能源结构和布局。
——厉行节能,加强能源管理,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能源工业的发展,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加快农村能源和电气化建设。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率。
——实现能源价格合理化。
——扭转大量燃煤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和农村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的生态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