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民族出版社《中国历代民族法律典籍》第2页(16521字)

欢兜进言共工[一]曰不可而试之工师[二],共工果淫辟[三]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四]在江淮、荆州[五]数为乱。于是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六],以变北狄[七];放欢兜于崇山[八],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九],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十],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一]【正义】欢兜,浑沌也。共工,穷奇也。鲧,梼杌也。三苗,饕餮也。《左传》云“舜臣尧,流四凶,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也。

[二]【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

[三]【正义】匹亦反。

[四]【集解】融曰:“国名也。”【正义】《左传》云自古诸侯不用王命,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孔安国云:“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案: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五]【正义】淮,读曰汇,音胡罪反,今彭蠡湖也。本属荆州。《尚书》云“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是也。

[六]【集解】马融曰;“北裔也。”【正义】《尚书》及《大戴礼》皆作“幽州”。《括地志》云:“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神异经》云:“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髴,身,人手足,而食五榖禽兽,顽愚,名曰共工。”

[七]【集解】徐广曰:“变,一作‘燮’。”【索隐】变谓变其形及衣服,同于夷狄也。徐广云作“燮”。燮,和也。【正义】言四凶流四裔,各于四夷放共工等为中国之风俗也。

[八]【集解】马融曰:“南裔也。”【正义】《神异经》云:“南方荒中有人焉,人面鸟喙而有翼,两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为人很恶,不畏风雨禽兽,犯死乃休,名曰欢兜也。”

[九]【集解】马融曰:“西裔也。”【正义】《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神异经》云:“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又《山海经》云《大荒北经》“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也。

[十]【集解】马融曰:“殛,诛也。羽山,东裔也。”【正义】殛音纪力反。孔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云是鲧也。”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第28页-30页)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一],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二],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三];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四];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五],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六],西戎、析枝、渠廋、氐、羌[七],北山戎、发、息慎[八],东长、鸟夷[九],四海之内[十]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十一],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一]【正义】皋陶作士,正平天下罪恶也。

[二]【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

[三]【正义】婢亦反,开也。

[四]【正义】禹九州之民无敢辟违舜十二牧也。

[五]【正义】披音皮义反。谓傍其山边以通。

[六]【索隐】一句。

[七]【索隐】一句。

[八]【集解】郑玄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

[九]【索隐】此言帝舜之德皆抚及四方夷人,故先以“抚”字总之。北发当云“北户”,南方有地名北户。又案《汉书》,北发是北方国名,今以北发为南方之国,误也。此文省略,四夷之名错乱。“西戎”上少一“西”字,“山戎”下少一“北”字,“长”字下少一“夷”字。长夷也,鸟夷也,其意宜然。今案:《大戴礼》亦云“长夷”,则长是夷号。又云“鲜支、渠搜”,则鲜支当此析枝也。鲜析音相近。邹氏、刘氏云“息并音肃”,非也。且夷狄之名,古书不必皆同,今读如字也。【正义】注“鸟”或作“岛”。《括地志》云:“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置邑,有人居,属百济。又倭国西南大海中岛居凡百余小国,在京南万三千五百里。”案: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十]【正义】《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十一]【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故曰《九招》。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第43页-44页)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一]:百里赋纳[二],二百里纳铚[三],三百里纳秸服[四],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甸服外五百里侯服[六]:百里采,[七]二百里任国[八],三百里诸侯[九]。侯服外五百里绥服:[十]三百里揆文教,[十一]二百里奋武卫。[十二]绥服外五百里要服[十三]:三百里夷,[十四]二百里蔡。[十五]要服外五百里荒服:[十六]三百里蛮[十七],二百里流。[十八]

[一]【集解】孔安国曰:“为天子(之)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内。”

[二]【集解】孔安国曰:“甸内近王城者。禾稾曰,供饲国马也。”【索隐】《说文》云:“,聚束草也。”

[三]【集解】孔安国曰:“所铚刈谓禾穗。”【索隐】《说文》云:“铚,穫禾短鎌也。”

[四]【集解】孔安国曰:“秸,稾也。服稾役。”【索隐】《礼·郊特牲》云“蒲越稾秸之美”,则秸是稾之类也。

[五]【集解】孔安国曰:“所纳精者少,粗者多。”

[六]【集解】孔安国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事也。”

[七]【集解】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八]【集解】孔安国曰:“任王事者。”

[九]【集解】孔安国曰:“三百里同为王者斥候,故合三为一名。”

[十]【集解】孔安国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

[十一]【集解】孔安国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十二]【集解】孔安国曰:“文教之外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

[十三]【集解】孔安国曰:“要束以文教也。”

[十四]【集解】孔安国曰:“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

[十五]【集解】马融曰:“蔡,法。受王者刑法而已。”

[十六]【集解】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十七]【集解】马融曰:“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

[十八]【集解】马融曰:“流行无城郭常居。”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第75页-76页)

后稷卒,[一]子不窋立。[二]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三]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四]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人歌乐思其德。[五]

[一]【集解】《山海经·大荒经》曰:“黑水青水之间有广都之野,后稷葬焉。”皇甫谧曰:“冢去中国三万里也。”

[二]【索隐】《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姑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正义】《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毛诗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

[三]【集解】韦昭曰:“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农。”【索隐】《国语》云“弃稷不务”。此云“去稷”者,是太史公恐“弃”是后稷之名,故变文云“去”也。言夏政衰,不窋去稷官,不复务农者也。

[四]【正义】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

[五]【索隐】即《诗·大雅》篇“笃公刘”是也。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第112页-113页)

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一]逾梁山,[二]止于岐下。[三]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四]作五官有司。[五]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六]

[一]【集解】徐广曰:“水在杜阳岐山。杜阳县在扶风。”

[二]【正义】《括地志》云:“梁山在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郑玄云:“岐山在梁山西南。”然则梁山横长,其东当夏阳,西北临河,其西当岐山东北,自豳适周,当逾之矣。

[三]【集解】徐广曰:“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骃案:皇甫谧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

[四]【集解】徐广曰:“分别而为邑落也。”

[五]【集解】《礼记》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玄曰:“此殷时制。”

[六]【索隐】即《诗颂》云“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是也。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第113页-115页)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一]季历娶太任,[二]皆贤妇人,[三]生昌,有圣瑞。[四]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五]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六]

[一]【正义】《国语注》云:“齐、许、申、吕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太姜之家。太姜,太王之妃,王季之母。”

[二]【集解】《列女传》曰:“太姜,有邰氏之女。太任,挚任氏之中女。”【正义】《国语注》云:“挚、畴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太任之家。太任,王季之妃,文王母也。”

[三]【正义】《列女传》云:“太姜,太王娶以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太姜有色而贞顺,率导诸子,至于成童,靡有过失。太王谋事必于太姜,迁徙必与。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此皆有贤行也。

[四]【正义】《尚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盖圣瑞。

[五]【正义】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而云“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改曰“荆”,故通号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加云“蛮”,势之然也。

[六]【集解】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第115页)

吴太伯,[一]太伯弟仲雍,[二]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三]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四]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一]【集解】韦昭曰:“后武王追封为吴伯,故曰吴太伯。”【索隐】《国语》曰“黄池之会,晋定公使谓吴王夫差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是吴本伯爵也。范甯解《论语》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称仲雍、季历,皆以字配名,则伯亦是字,又是爵,但其名史籍先阙耳。【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二]【索隐】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若表德之字,意义与名相符,则《系本》曰“吴孰哉居蕃离”,宋忠曰“孰哉,仲雍字。蕃离,今吴之余暨也”。解者云雍是孰食,故曰雍字孰哉也。

[三]【集解】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正义】江熙云:“太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传国于季历。以太王病,讬采药于吴越,不反。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又释云:太王病,讬采药,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

[四]【集解】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于越”耳。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而注引宋忠以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宋氏见《史记》有“太伯自号句吴”之文,遂弥缝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义。蕃离既有其地,句吴何总不知真实?吴人不闻别有城邑曾名句吴,则《系本》之文或难依信。《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第1445页-1446页)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一]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二]

[一]【正义】中国之虞灭后二世,合七十一年,至寿梦而兴大,称王。

[二]【索隐】寿梦是仲雍十九代孙也。

王寿梦二年,[一]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二]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一]【索隐】自寿梦已下始有其年,《春秋》唯记卒年。计二年当成七年也。

[二]【集解】服虔曰:“行人,掌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宾大客,受小客之币辞。”【索隐】《左传》鲁成二年曰“巫臣使齐,及郑,使介反币,而以夏姬行,遂奔晋”。七年《传》曰“子重、子反杀巫臣之族而分其室,巫臣遗二子书曰‘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巫臣使于吴,吴子寿梦悦之,乃通吴于晋,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寘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吴始伐楚,伐巢,伐徐。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是也。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第1448页-1449页)

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一]杨粤,[二]至于鄂。[三]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四]中子红为鄂王,[五]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六]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一]【集解】杜预曰:“庸,今上庸县。”【正义】《括地志》云:“房州竹山县,本汉上庸县,古之庸国。昔周武王伐纣,庸蛮在焉。”

[二]【索隐】有本作“杨雩”,音吁,地名也。今音越。谯周亦作“杨越”。

[三]【正义】五各反。刘伯庄云:“地名,在楚之西,后徙楚,今东鄂州是也。”《括地志》云:“邓州向城县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

[四]【集解】张莹曰:“今江陵也。”【索隐】《系本》“康”作“庸”,“亶”作“袒”。《地理志》云:“江陵,南郡之县也。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之。”

[五]【集解】《九州记》曰:“鄂,今武昌。”【索隐】有本作“艺经”二字,音挚红,从下文熊挚红读也。《古史考》及邹氏、刘氏等音无艺经,恐非也。【正义】《括地志》云:“武昌县,鄂王旧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

[六]【索隐】《系本》无执字,越作“就”。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第1692页-1693页)

(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一]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一]【集解】贾逵曰:“随,姬姓也。”杜预曰:“随国今义阳随县。”【正义】《括地志》云:“随州外城古随国地。”《世本》云:“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随,姬姓也。武王卒师中而兵罢。”《括地志》云“上蔡县东北五十里”是也。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第1695页)

(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一]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二]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籓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三]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四]东有胡,[五]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六]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一]【正义】赵州县也。

[二]【正义】黄华盖西河侧之山名也。

[三]【正义】即林胡也。

[四]【正义】《地理志》云赵分晋,北有信都、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东平舒等七县。在河以北,故言“北有燕”。

[五]【正义】赵东有瀛州之东北。营州之境即东胡、乌丸之地。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也。”

[六]【正义】林胡、楼烦即岚、胜之北也。岚、胜以南石州、离石、蔺等,七国时赵边邑也。秦隔河也。晋、洺、潞、泽等州皆七国时韩地,为并赵西境也。

于是肥义侍,王曰:“简、襄主之烈,计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一]此两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二]为敌弱[三],,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四]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五]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六]。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

[一]【正义】宠,贵宠也。通,达理也。凡为人臣,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制者,得贵宠也;有补民益主之功业者,为达理也。

[二]【正义】卒,子律反,尽也。言尽世间不见补民益主之忠臣也。

[三]【正义】我为胡服,敌人必困弱也。

[四]【正义】厚,重也。往古谓赵简子、襄子也。

[五]【正义】负,留也。言古周公、孔子留衣冠礼义之俗,今变为胡服,是负留风俗之谴累也。

[六]【正义】言世有独计智之思虑者,必任隐逸敖慢之民怨望也。

使王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一]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二]事成功立,然后善也。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以辅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原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三]请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四]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使者以报。王曰:“吾固闻叔之疾也,我将自往请之。”

[一]【集解】徐广曰:“兄弟,一作‘元夷’。元,始也;夷,平也。”

[二]【正义】郑玄云:“止,至也。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按:出犹成也。

[三]【索隐】为句。

[四]【集解】徐广曰:“《五帝本纪》云幼而徇齐。”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一]瓯越之民也。[二]黑齿雕题,[三]却冠秫绌,[四]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五]与齐、中山同之,[六]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七]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八]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九]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字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一]【索隐】错臂亦文身,谓以丹青错画其臂。孔衍作“右臂左衽”,谓右袒其臂也。

[二]【索隐】刘氏云:“今珠崖、儋耳谓之瓯人,是有瓯越。”【正义】按:属南越,故言瓯越也。《舆地志》云“交阯,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文身断发避龙”。则西瓯骆又在番吾之西。南越及瓯骆皆芈姓也。《世本》云“越,芈姓也,与楚同祖”是也。

[三]【集解】刘逵曰:“以草染齿,用白作黑。”郑玄曰:“雕文谓刻其肌,以青丹涅之。”

[四]【集解】徐广曰:“《战国策》作‘秫缝’,绌亦缝紩之别名也。秫者,綦针也。古字多假借,故作‘秫绌’耳。此盖言其女功针缕之粗拙也。又一本作‘鲑冠黎緤’也。”

[五]【集解】徐广曰:“安平经县西有漳水,津名薄洛津。”【正义】按:安平县属定州也。

[六]【正义】尔时齐与中山相亲,中山、赵共薄洛水,故言“与齐、中山同之”,须有舟楫之备。

[七]【集解】徐广曰:“一云‘自常山以下,代、上党以东’。”

[八]【索隐】林胡,楼烦,东胡,是三胡也。

[九]【正义】上音计,下力追反。

赵文、赵造、周袑、[一]赵后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虑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二]俗辟者民易,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三]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一]【集解】徐广曰:“《战国策》作‘绍’。袑音绍。”

[二]【索隐】按:邹、鲁好长缨,是奇服,非其志皆淫僻也,而有孔门颜、冄之属,岂是无奇行哉!

[三]【索隐】言方俗僻处山谷,而人皆改易不通大化,则是吴、越无秀士,何得有延州来及大夫种之属哉!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第1805页-1811页)

夫广陵在吴越之地,其民精而轻,故诫之曰“江湖之间,其人轻心。杨州葆疆,三代之时,迫要使从中国俗服,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无侗好佚,无迩宵人,维法是则。无长好佚乐驰骋弋猎淫康,而近小人。常念法度,则无羞辱矣”。

(《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三十》,第2116页)

燕土壝,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虑,故诫之曰“荤粥氏无有孝行而禽兽心,以窃盗侵犯边民。朕诏将军往征其罪,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降旗奔师。荤粥徙域远处,北州以安矣”。“悉若心,无作怨”者,勿使从俗以怨望也。“无俷德”者,勿使王背德也。“无废备”者,无乏武备,常备匈奴也。“非教士不得从征”者,言非习礼义不得在于侧也。

(《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三十》,第2117页-2118页)

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一]号曰赤翟、[二]白翟。[三]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四]绲戎、[五]翟、豲之戎,[六]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七]大荔、[八]乌氏、[九]朐衍之戎。[十]而晋北有林胡、[十一]楼烦之戎,[十二]燕北有东胡、山戎。[十三]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一]【集解】徐广曰:“圁在西河,音银。洛在上郡、冯翊间。”【索隐】西河圁、洛。晋灼音嚚。《三苍》作“圜”。《地理志》云圜水出上郡白土县西,东流入河。韦昭云“圜当为‘圁’。”《续郡国志》及《太康地志》并作“圁”字也。【正义】《括地志》云:“白土故城在盐州白池东北三百九十里。”又云:“近延州、绥州、银州,本春秋时白狄所居,七国属魏,后入秦,秦置三十六郡。”洛,漆沮也。

[二]【索隐】案:《左氏传》云“晋师灭赤狄潞氏”。杜氏以为“潞,赤狄之别种也,今上党潞县”。又《春秋地名》云“今曰赤涉胡”。

[三]【索隐】《左氏》“晋师败狄于箕,却缺获白狄子”。杜氏以为“白狄之别种,故西河郡有白部胡”。又国语云“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也。【正义】《括地志》云:“潞州本赤狄地。延、银、绥三州白翟地。”按:文言“圁、潞之间号赤狄”,未详。

[四]【索隐】《地理志》天水有绵诸道。【正义】《括地志》云:“绵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

[五]【正义】上音昆。字当作“混”。颜师古云:“混夷也。”韦昭云:“《春秋》以为犬戎。

[六]【集解】徐广曰:“在天水。妐音丸。”【索隐】《地理志》天水妐道。应劭以“豲戎邑。音桓”。【正义】《括地志》云:“妐道故城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古之妐戎邑。汉妐道,属天水郡。”

[七]【索隐】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有王,秦灭之。今在北地郡。”【正义】《括地志》云:“宁州、庆州,西戎,即刘拘邑城,时为义渠戎国,秦为北地郡也。”

[八]【集解】徐广曰:“后更名临晋,在冯翊。”【索隐】按:《秦本纪》厉共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后更名临晋。故《地理志》云临晋故大荔国也。【正义】《括地志》云:“同州冯翊县及朝邑县,本汉临晋县地,古大荔戎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即大荔王城。”荔,力计反。

[九]【集解】徐广曰:“在安定。”【正义】氏音支。《括地志》云:“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

[十]【集解】徐广曰:“在北地。朐音诩。”【索隐】案:《地理志》朐衍,县名,在北地。徐广音诩。郑氏音吁。【正义】《括地志》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

[十一]【索隐】如淳云:“林胡即儋林,为李牧所灭也。”【正义】《括地志》云:“朔州,春秋时北地也。如淳云即澹林也,为李牧灭。”

[十二]【索隐】《地理志》楼烦,县名,属雁门。应劭云“故楼烦胡地”。【正义】《括地志》云:“岚州,楼烦胡地也。《风俗通》云故楼烦胡地也。”

[十三]【集解】《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索隐】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案:《续汉书》曰“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以为号。俗随水草,居无常处。以父之名字为姓。父子男女悉髡头为轻便也”。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第2883页-2885页)

自是之后百有余年,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晋。后百有余年,赵襄子逾句注[一]而破并代以临胡貉。[二]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三]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四]自代并[五]阴山[六]下,至高阙为塞。[七]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八]至襄平。[九]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十]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十一]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十二]戍以充之。而通直道,[十三]自九原至云阳,[十四]因边山险壍谿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十五]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十六]

[一]【集解】音钩,山名,在雁门。【索隐】服虔云:“句音拘。”韦昭云:“山名,在阴馆。”

[二]【索隐】案:貉即濊也。音亡格反。

[三]【集解】昭王母也。【索隐】服虔云“昭王之母”也。

[四]【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案水经云白道长城北山上有长垣,若毁焉,沿谿亘岭,东西无极,盖赵武灵王所筑也。”

[五]【集解】音傍,白浪反。

[六]【索隐】徐广云:“五原西安阳县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并音傍,白浪反。”【正义】《括地志》云:“阴山在朔州北塞外突厥界。”

[七]【集解】徐广曰:“在朔方。”【正义】《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

[八]【集解】韦昭曰:“地名,在上谷。”【正义】按:上谷郡今妫州。

[九]【索隐】韦昭云:“今辽东所理也。”

[十]【索隐】案:三国,燕、赵、秦也。

[十一]【索隐】案:《太康地记》“秦塞自五原北九百里,谓之造阳。东行终利贲山南,汉阳西也”。汉,一作“渔”。

[十二]【集解】音丁革反。【索隐】丁革反。

[十三]【索隐】苏林云:“去长安八千里,正南北相直道也。”

[十四]【索隐】韦昭云:“九原,县名,属五原也。”【正义】《括地志》云:“胜州连谷县,本秦九原郡,汉武帝更名五原。云阳雍县,秦之林光宫,即汉之甘泉宫在焉。”又云:“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

[十五]【索隐】韦昭云:“临洮,陇西县。”【正义】《括地志》云:“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

[十六]【集解】北假,北方田官。主以田假与贫人,故云北假。【索隐】应劭云:“北假在北地阳山北。”韦昭云:“北假,地名。”又按:《汉书·元纪》云“北假,田官”。苏林以为北方田官也。主以田假与贫人,故曰北假也。【正义】《括地志》云:“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地名也,在河北,今属胜州银城县。《汉书·王莽传》云‘五原北假,膏壤殖榖’也。”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第2885页-2887页)

上一篇:概说 下一篇:秦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