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81页(1053字)

【生卒】:1744—1803年

【介绍】:

德国思想家、文学评论家。1744年8月25日生于东普鲁士小镇莫根的一个教师家庭,18岁时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医,但认为自己不适合于医生职业,转到神学系。他对哲学非常感兴趣,听过康德的课,并一度成为这位精神导师的朋友。但赫尔德的内在气质则完全不同于康德。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具有超时代的眼光,善于通过以往获得的见识去洞察未来,预见了德国哲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新时期。他在1771年以后发表的一系列着作成为文学上“狂飙突进”运动的基础。在《论语言的起源》(1772)中,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本性的真实影像,只有通过语言的中介才可能产生知识。他强调人的本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此时,他的历史哲学开始形成,并试图利用过去的经验来评价现实,推断未来可能的情况。论莎士比亚的论文和《也谈关于人类发展的一种历史哲学》(1774)都反对历史研究中的唯理论倾向,认为个别历史事件和整个历史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基础,历史存在是这一矛盾的产物。1776年,在歌德的推荐下,他被邀请到魏玛担任新教教会总监、首席牧师等神职。他与歌德一起研究生物学,为它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他完成了向古典主义的转变。

主要着作有:《关于人类灵魂的认识和感觉》(1778)、《关于神学研究的通信》(1780-1781)、《希伯来的精神》(1782-1783)、《民歌》(1778-1779)。认为诗产生于感觉所经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与其说诗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对事件刺激的无意识的反应。在魏玛时期达到顶端的着作是《散论集》(1785-1797)和未完成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1784-1791)。后一部着作试图证明自然和历史服从于一个统一的规律体系。他认为自然界是处在不断地合乎规律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状态之中;社会历史与自然历史直接相连,与之融成一片;生机勃勃的人的力量就是人类历史的推动力;历史是不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人类能力的自然产物。悲喜剧《熙德》是他的最后一部译着。晚年,由于过分自信、对康德的恶意攻击、经济拮据和对法国革命的观点分歧,他同歌德关系疏远,乃至对整个德国诗歌和哲学界的古典派运动都极为仇视。赫尔德逝世于1803年12月18日。他的思想对德国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历史哲学成了黑格尔辩证法得以展开的前提之一。

上一篇:赫尔岑 下一篇:赫尔姆霍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