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95页(1168字)

【生卒】:1923—

【介绍】: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家、逻辑学家。参加过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曾是游击队里的一名指挥官。战争结束后,到贝尔格莱德大学攻读哲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长期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过哲学系主任、该校哲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哲学协会主席。他在哲学界颇为活跃,是实践派刊物《实践》和《哲学》杂志编委会成员,积极参加了“科尔丘拉夏令学园”的活动,还兼任了欧美一些大学的客座教授,经常出国讲学。由于他在自己的着作里批判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并支持了1968年的学潮,塞尔维亚联邦议会通过决议,解除了他在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教授职务。

据说尔科维奇早在1948年之前就对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观点产生了怀疑。而在南斯拉夫同共产党情报局发生冲突之后,他对斯大林进行了猛烈批判,并主张“根据积极的精神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马克思哲学中的主要范畴是实践、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等范畴都是从实践概念派生出来的。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是“在造就一个比较人道的世界的同时,如何保证人的完善”的问题。“马克思的哲学同其他人道主义哲学一样,中心问题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因为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存在”,是能够进行自由创造活动的生物。他所说的实践不同于通常说的劳动生产等物质活动,而是指“人的一种理想活动,是人实现其生命的最理想的潜能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人的现实存在总是同理想潜能的实现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由异化造成的。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并指明使人在实践中能够完善自己的实际步骤。

马尔科维奇表示“相信辩证法是哲学批判的好方法”,但认为这种辩证法既不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结构,也不是自然界的一般结构,而“在历史上属于人类实践的一般结构,是人类当时基本的批判观点的一般结构”。他把辩证法归结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认为辩证法同人道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运用辩证法来解决我们时代有关人的异化问题,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这是辩证法革命本质的突出体现。

马尔科维奇发表的文章和着作很多,在理论界影响较大的主要着作有:《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正》(1952)、《逻辑学》(1956)、《现代逻辑学中的形式主义》(1958)、《辩证的意义论》(1961)、《人道主义和辩证法》(1968)、《“实践派”的辩证法》(1968)、《重新估价》(1972)、《现代马克思》(1974)、《自治社会主义》(1975)等。

上一篇:马丁内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