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裴頠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93页(1843字)

【生卒】:167—300

【介绍】:

西晋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其父裴秀为晋开国元勋,封钜鹿公。晋武帝咸宁元年(275)裴頠袭父爵。曾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尚书仆射等职。“通博多闻,兼明医术”,善言谈。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若武库五兵纵横”雅望素隆,深得时誉。着作今多佚失。严可均《全晋文》辑有一些佚文。其中最重要的是《崇有论》。

(1)虚无无益于已有之群生 有无问题是魏晋时期思想家们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在裴頠之前,“贵无论”观点占优势地位。裴頠针锋相对,提出万物自生的崇有论。他指出,虚无不益于已有之群生。他指责那些崇尚虚无的人,“薄综世之务,贱功烈之用,高浮游之业,埤经实之贤……立言借于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他认为,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实实在在的,并“非无为之所能循也”。如“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陨高墉之禽,非静拱之所能捷也;审投弦饵之用,非无知之所能览也。由此而观,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就是说,在世界上要做成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为,而不能无为。试图捕获深水之,就得放线投钓饵,并非静卧不动就能得到;要猎取高处飞鸟,就得张弓发射,并非静坐拱手便可得到。因此,要获得物质需要必须有所作为,而崇尚虚无对于众生没有任何益处。裴頠的这个思想,抨击了崇尚虚无者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态度,提倡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2)收流遁于既过的养生论 裴頠针对当时玄风所及,人欲横流,放诞成俗的纵欲主义,提出了“收流遁于既过”的养生论。他认为:“人之既生,以保生为全;全之所阶,以顺感为务。若味近以亏业,则沉溺之衅兴;怀末以忘本,则天理之真灭。故动之所交,存亡之会也。”一个人既然生活在世界上,应该以保全生命为完全之计。要保全生命,就必须顺应人与外物的相互关系。倘若一味沉溺于物欲而损害生命,祸患便会产生。这样,由于怀末利而忘本分,一个人的天性便泯灭了。所以,如何与外物相交往,是生命存亡的关键。裴頠并不否认人的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他认为,人生在世,“欲不可绝”,要保全生命,必须使自己的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但是,人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必须“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劳而后饷”。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借助自然条件,通过自己的劳动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裴頠指出,人们对物质享受的寻求,只是为了“保生为全”。“保生”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欲求过奢,行为放荡,则为损害生命。他说:“若乃淫抗陵肆,则危害萌矣。故欲衍则速患,情佚则怨博,擅恣则兴攻,专利则延寇,可谓以厚生而失生者也。”为子达到养生的目的,裴頠提出:“存大善之中节,收流遁于既过”。所谓“中节”,就是对欲望的适度,不可禁欲,也不可纵欲;流,就是纵欲;遁就是禁欲。既然人之“欲不可绝”,那么,就要保持“中节”,对物质欲望应该有所选择,有所节制,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3)论名教不可废 在玄学重自然轻名教的影响下,西晋时期,儒家的纲常名教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已大为削弱。社会上出现了种种违反封建纲常的现象。“或悖吉凶之礼,而忽容止之表,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裴頠认为,这将对封建阶级的统治造成威胁。针对这种放荡虚浮、轻视名教的风气,裴頠力主名教不可废。裴頠指出,社会风气的这种变化,是由于“阐贵无之议,建贱有之论”所导致的。贵无贱有的理论,使人们崇尚虚无放达,“薄综世之务,贱功烈之用,高浮游之业,卑经实之贤”。以清谈虚无为玄妙,以不理政务为雅远,以放弃廉操为旷达。这终将导致“遗制”、“忘礼”。“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裴頠说:“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所以圣人为政,不应是贵无贱有,而是要崇有。要“大建厥极,绥理群生,训物垂范”,使人们“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忠信,行以敬让”。这样才能使为政得到成功。这里,裴頠强调了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的重要意义。他关于名教不可废的论述,是出了维护封建统治政权的稳定,但在“砥砺之风弥以陵迟”的西晋社会,维护名教也有着一定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向秀 下一篇:葛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