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汇兑心理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95页(774字)

强调汇率决定中的个人主观评价作用的一种学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4~1927年间,法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而法郎汇价反而下跌。为解释这一现象,法国经济学家就从主观心理评价的角度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E·L杜尔和巴黎大学教授A·阿夫塔莱昂。杜尔在其《1914-1918年的法国法郎》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汇兑心理说的基本理论。同期,阿夫塔莱昂在1927年出版的《货币、物价与汇兑》一书中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汇兑心理说。

该说认为,汇率取决于对外币的供给与需求,而个人对外币的需求则出于个人的某种欲望,如满足购买、支付、投资、外汇投机、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因此,外国货币价值取决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币所作的主观评介,是以个人主观评介中边际效用的大小为转移的,这就是汇率决定的效用原理。正如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取决的供给和需求不是个别的供给和需求,而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一样,外汇的均衡价格所取决的供给和需求也不是个别的供求,而是整个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然而,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综合。既然个人需求由个人的主观评价所决定,那么市场需求作为个人需求的综合,市场评价作为个人评价的综合也就必然对均衡价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学说认为:虽然对外国货币价值的评价是主观的,但要受到诸如国际贸易、国际收支、资本流动、外汇管制、世界政治情况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关于汇率决定的研究中,汇兑心理说已不再以一种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出现,而是以心理因素分析的形式同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等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