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根森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05页(1134字)

由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D.W.Jorgenson)创立。

该模式不同于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式,它不是建立在剩余劳动与不变工资假定上的。乔根森的基本假定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划分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前者以工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农业部门为代表;农业没有资本积累,农业产出惟一的是劳动的函数,工业产出则只是资本与劳动的函数;由于技术进步,两个部门的生产被假定随时间而自动增加,技术进步则是中性的;人口增长率被假定为存在一个“生理最大量”,从而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

乔根森模式的分析从农业部门开始,工业部门最初被假定为不存在,农业产出为劳动的函数即为总人口的函数。在达到生理最大量之前,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均农业产出的增长,人均农业产出的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而人口的同比率增长则抵消了技术进步的影响,使人均农业产出保持不变。这种人口增长而人均产出不变的状态被称为低水平均衡陷阱,此时所有的人口都必须从事农业,不存在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但当由技术进步引发的人均农业产出的增长使人口增长率达到生理最大量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乔根森将使人口增长率达到生理最大量的人均农业产出水平称为临界人均收入水平。当人均农业产出的增长超过这一收入水平时,人口的增长就不再能抵消人均收入的增长。按照乔根森的观点,此时农业剩余就产生了,而农业剩余正是工业部门产生和扩张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劳动力转移得以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分析工业扩张和劳动力转移的实际过程时,乔根森进一步假定,当人口增长达到生理最大量之后,农业总产出的增长与总人口的增长始终保持同步性,人均粮食消费是不变的,且等于临界人均收入水平;所有粮食都被消费掉,所有工业利润都用于再投资。乔根森认为:农业剩余的产生使总人口中有一部分可以从土地上释放出来生产工业品,从而使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这种转移的规模必须与农业剩余的规模相适应,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农业剩余在总农业产出中的比例等于工业部门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因此农业剩余越大,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越快,工业部门的扩张也就越快。乔根森对经济增长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只要存在一个正数且上升的农业剩余,经济增长就可以持续进行下去,不存在为达到持续经济增长所需的临界最小资本存量。

关于工资水平,乔根森假定工业部门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由于存在技术进步,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是上升的,技术进步越大,实际工资上升越高。农业部门的实际工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引致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农业工资必须低于工业工资,但同样是上升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