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饼干的成形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焙烤工业实用手册》第242页(1647字)

韧性饼干采用冲印机冲印成形。冲印成形是一种将面团辊轧成连续的面带后,用印模将面带冲切成饼干坯的成形方法。这种方法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能用于生产韧性饼干,而且也能用于生产其他饼干,如发酵(苏打)饼干和某些酥性饼干等,其技术也比较容易掌握。冲印成形设备是饼干生产厂家不可缺少的成形设备,即使没有其他成形设备,只要有冲印成形机就可以生产多种大众化的饼干,甚至是较好的酥性饼干。反之,如果只有辊印成形机而无冲印成形机,就不能生产发酵饼干和韧性饼干,一般的酥性饼干生产也要受到限制,只能生产高档的酥性和甜酥性饼干。

冲印成形机操作要求十分高,要求面带不粘辊筒,不粘帆布,冲印清晰,头子分离顺利,落饼时无卷曲现象。不管面团是否经过辊轧,成形前必须压延成规定厚度。已经经过辊轧的面带仍然较厚,且经过划块折叠的,不能直接冲印成形,也必须在成形机前的2~3对辊筒上再次辊轧成薄片,方能冲印成形。不需特殊辊轧的面团,可在成形机前的辊筒上辊轧成光滑的、具有规定厚度面片再进行冲印成形。

由于韧性饼干面团弹性大,烘焙时表面容易产生起泡现象,底部也会出现洼底,即使采用网带或镂空铁板也只能解决洼底而不能杜绝起泡,所以必须在饼坯上冲些针孔。

冲印成形机前的辊筒有1~3对,目前以具有2~3对辊筒的成形机较多。轧制面带时,先将韧性面团撕裂或轧成小团块状,在成形机的第一对辊筒前的帆布输送带上堆成60~150mm厚,由输送带穿过第一对辊筒,辊轧成30~40mm厚的初轧面带,再进入第二对辊筒,辊轧成10~12mm厚的面带,最后经第三对辊筒轧成2.5~3.0mm厚的面带,即可进入成形工序。

辊筒直径的配置应注意:第一对辊筒直径必须大于第二、三对辊筒的直径,一般为300~350mm,多数情况下为300mm,第二、三对辊筒的直径为215~270mm,以216mm者居多。这样的变化能使辊筒的剪切力增大,即使是比较硬的面团亦能轧成比较紧密的面带。每对辊筒的下辊位置固定,上辊可以上下调节,通过调节上下辊之间的距离可达到调节面片厚度的目的。

由成形机返回的头子应均匀地平摊在底部,因为头子坚硬,结构比较紧密。此外,面团轧成薄片后表面水分蒸发,比新鲜面团干硬,铺在底部可使面带不易粘帆布。当发现冲印后粘帆布时,可在第一对辊筒前的帆布上刷上薄薄一层面粉,粘辊筒时也可撒少许面粉或涂些液态油。每对辊筒的上下均需装有弹性可调的刮刀,使其在旋转过程中自行刮清表面的粉屑,防止堆积,以免造成面带不光洁和粘辊。要想做到在面带通过各对辊筒时既不拉长又不断裂,既不重叠也不皱起,就要调好每对辊筒之间的距离、各对辊筒的运转速度及帆布的运输速度,务使各部分的运转协调一致。为了保证冲印成形的正常操作,防止面带绷得过紧、拉长或拉断,在面带的压延和运输过程中,要使第二对辊筒和第三对辊筒轧出的面带保持一定的下垂度,以消除面带压延后内部产生的张力。面带经毛刷扫清面屑和不均匀的撒粉后即可进入成形阶段。

成形是依靠冲印机上印模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因为韧性饼干的面团面筋水化得充分,面团弹性较大,烘焙时饼坯的涨发率大,容易起泡,底部也易出现凹底,因此,生产时宜采用带有针柱的凹花印模,使饼坯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针孔,可以防止饼坯在烘焙时,表面发生起泡现象。

冲印成形的特点就是在冲印后必须将饼坯与头子分离。头子用另一条角度约为20°的斜帆布向上输送,再回到第一对辊筒前面的帆布上重复压延。韧性饼干的头子分离并不困难,头子分开后,长帆布应立即向下倾斜,以防止饼干卷在两条帆布之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