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引进全过程的标准化工作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标准化专业工程师手册》第281页(5184字)
根据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和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技术引进的全过程一般分为八个阶段,即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阶段;技术谈判和出国考察阶段;签约阶段;培训实习阶段;试制阶段;批量投产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准化工作内容。为做好技术引进全过程的标准化工作,必须对其实施系统管理,以便各个阶段自始至终都贯穿标准化系统方法,以保证完成技术引进全过程的标准化目标管理。
1.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标准化工作
项目建议书是在技术引进工作制定项目计划前编制的。该阶段标准化工作应采用综合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从产品系列型谱、主要参数、使用能源、计量制度等方面来综合分析该项目是否为国内的急需;国内是否应该发展这种产品(或技术);该项技术的国外标准水平是否比国内标准水平高,是否可行;该项技术引进后对国内标准体系的影响以及与行业发展的关系等。由于这一阶段刚刚起步情况掌握尚不充分,只能做初步分析,并以此从标准化角度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编制项目建议书进行标准化分析时,应尽量收集有关的国内外标准化情报,掌握与技术引进有关的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资料,并尽量收集相应的国外先进国家标准、学会或专业团体标准乃至公司企业标准,以便进行初步标准化分析,从标准化角度提出此项目是否可行以及是否还有其它替代方案的意见。同时提出可以考虑和哪几个国家或哪几个公司企业进行接触、洽谈或考察的建议。
2.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阶段的标准化工作
项目建议书经过审查批准,项目列入计划后,即着手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是项目能否成立的前提。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审查批准后,才能同外商正式签约。本阶段标准化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引进的标准与有关的国际标准对比分析
在分析时,主要侧重产品质量及其相关的内容。如果是引进单机制造技术,则应着重从系列型谱、主要参数、性能要求、使用环境条件、安装尺寸、配合关系、连接尺寸、原材料、配套件及计量制度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如果是引进成套设备,则应从使用环境条件、能源规范、供电制度、配套技术要求、控制系统的技术参数及性能要求、管理系统的技术参数及性能要求、使用的计量制度及配套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弄清被引进国的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差别、标准的水平;是否有利于产品的国际互换配套;是否容易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等。
(2)引进标准与我国现行标准的对比分析
主要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别,以便决定如何采用或取代引进标准。
(3)引进项目的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估
从标准化角度对引进项目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估,主要从原材料、能源消耗、配套件及零部件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看到引进技术是否能充分利用我国资源和合理利用社会配套能力,是否促进配套技术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企业标准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产品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提出引进标准的采用意见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3.技术谈判和出国考察阶段的标准化工作
本阶段主要是通过与外商技术谈判或到国外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与技术引进有关的标准化情况和外商可能提供标准的大致范围。这样在签约时可争取外商提供较完备的标准资料。该阶段标准化工作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了解引进技术项目标准的构成和国际标准采用的情况,尤其注意了解公司(企业)标准的情况,并摸清外商可提供的标准状况。
(2)了解产品性能和基本参数及系列标准,并进一步分析它的适用性。
(3)摸清所采用的计量单位,在技术谈判中力争外商提供采用国际单位制的技术文件。
(4)了解基础标准、设计和工艺文件管理等标准的要求,索取的资料力争完整并有明确的技术要求。
(5)摸清材料标准,对一些特殊和关键材料,要力争外商提供化学成分、试验、检验标准等,以便与我国材料标准对照,或为新材料的试制提供技术依据。
(6)摸清产品所需要的关键的标准件、通用件、配套件的技术要求和主要性能,并索取清单和有关标准。
(7)摸清产品的设计标准和工艺标准情况,尤其是公司(企业)专有的标准情况,并力争外商成套提供。
(8)摸清产品的验收和试验方法标准,这些标准往往以企业内控标准、验收报告和其它技术资料的形式出现。在技术谈判时,可要求外商能书面明确提出验收和试验方法标准(或要求)及相关资料。
另外,与引进产品(或技术)有关的安全、卫生、环保、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也都应予以探询、收集和索取。
4.签约阶段的标准化工作
只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审查批准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才能同外商正式签约。正式签约前标准化部门应着重全面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我国的标准化方针政策,合同中需对方提供的有关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试验检验以及材料等方面的标准及相关资料,都提全了没有,以避免合同签订后再进行标准化方面的“补课”。
5.出国实习与培训阶段的标准化工作
选派人员出国实习和培训,在现场学习国外与引进技术有关的标准化内容,可以收集到更全面、更系统的标准资料,学习国外技术人员和工人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贯彻应用标准的实际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标准资料文件中反映不出来的,而对消化掌握国外标准则十分重要。
实习前应对已收集到的标准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利实习时熟悉情况明确目标任务,争取主动。要抓住在国外实习的有利时机,搜集和消化各种标准,在实习中应多与国外标准化技术人员交谈摸底,以便收集更多的标准资料并消化这些标准的内容。要注意收集出国考察时摸清的各种验收标准、检验方法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以及产品零部件加工检验标准等。这些标准对质量控制极有价值,且往往又是国外产品的技术关键,不易收集。对收集到的各类标准化资料应编写目录,查对是否完整,是否应增加收集内容,是否体现技术引进中所包含的一个“较为完善的标准系统”。
在实习的后期应对消化掌握的各类标准,分项目有重点地进行总结,写出实习技术总结。通过总结,可再次检查对各类标准消化掌握的程序,以充分利用在国外的机会和条件,及时地向外国技术人员进行“补课”。
6.试制阶段和批量生产阶段的标准化工作
前面五个阶段的标准化工作都是技术引进中标准化工作的准备阶段,试制和批量生产阶段则是技术引进中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实施阶段。这两个阶段标准化工作的着重点将是国外标准资料的译制、整理、对比分析、转化和正确采用实施。具体工作有以下八个方面:
(1)作好引进的国外资料和标准翻译复制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
(2)在充分消化引进的国外标准基础上,对全厂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广泛的宣讲和介绍。
(3)以编制“参考资料”的形式,对引进的标准进行初步的对比转化。
(4)在充分消化引进的国外材料及其标准的基础上,统一进行“中、外”材料代用的对比,并详细列出代用对照表。
(5)为了立足于国内,对产品中的通用零部件,如基础件、配套件、标准件、电气元件等进行对比转化。
(6)切实做好引进技术图样和技术文件的标准化,使其最大限度的“国际通用化”和“中国化”,以便据此加工制造、装配、验收和销售。
(7)通过试制和批量生产的实践,要进一步总结、掌握与应用国外的标准资料。
(8)建立一个完善的“引进技术标准系统”,以便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引进技术工程系统”服务。
7.引进标准的收集、代换和转化
引进标准中大致包含四大类标准:
(1)国际标准,如ISO、IEC、以及国际性专业组织标准;
(2)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如ANSI、BS、DIN、JIS、ГOCT等;
(3)国外各种专业团体(学会、协会)标准,如ASTM、API等;
(4)公司、企业标准。
前两项标准公开发行,国内可以收集到,第(3)类标准是某些专业内容比较成熟的标准,有些是国际公认的“权威性”标准,大多数是公开的,国内一般也能查到,不一定要通过引进技术专门去购买。公司、企业标准包含着专有技术内容,大部是不公开的,应将其列为引进技术的范围,并注意其完整性,其属外商必须提供的技术资料。
当我们收集到完整的“引进标准系统”后,我们就要对其系统地、全面地分析研究,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保留其必要的部分,代换其可以转化的部分,从而建立技术引进中企业自己引进项目的标准系统。
标准的代换(转化)问题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代换性的原则是:在保证引进技术(或产品)的质量、技术性能、可靠性及互换性的前提下,结合国情,将引进技术的标准合理地转化为我国现行标准,或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具体代换方法有:
(1)引进项目中的大部分基础标准,如“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螺纹”、“表面粗糙度”等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可直接转化代换;对那些与国际标准和我国现行标准均不一致的基础标准,不影响产品互换性时也可代换,影响互换性时,则不宜转化代换。
(2)引进项目的一般原材料,尽可能用相应的国产原材料代换。无相应的原材料时,为确保引进项目的质量,可采取“以高代低”、“以优代劣”的做法,以不低于引进项目材料要求的我国相应材料代换;对于超过我国现行标准要求的专用关键材料,可根据引进项目标准要求,以附加条件做为特殊订货依据,或制定专用原材料技术标准在国内试制、定点供货。
(3)引进产品所用一般标准件、配套件标准,要尽量用我国现行标准代换,以利于国内配套生产。对于引进中有关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国内尚无相应标准时,或虽有标准而又不能满足要求时,特别是一些重要零部件的质量标准、测试方法标准、检验规范等,不能轻易降低转换代用,此时应积极地采用引进标准,并制定出相应的企业标准。此举也有利于提高企业标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