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会工作手册

职工文化事业发展概况如何?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会工作手册》第741页(1933字)

我国的职工文化是社会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0年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出现了工人小报。1921年初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邓中夏同志到长辛店筹办了劳动补习学校。不久即成立了长辛店工人俱乐部,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工人俱乐部,它为职工文化工作的开展起了先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2年在上海建立了全国职工运动的总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首先在工厂和工人居住集中的地区举办了工人夜校和工人俱乐部。如上海沪西工友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俱乐部、彰德京汉工人俱乐部等。在我国工人运动早期,工人俱乐部起着党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也是党用以启发和提高工人群众的政治觉悟、把工人群众组织起来、传播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化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影响所及的工厂、商店等也纷纷组织工人的娱乐组、剧团,一些产业也按不同行业组织各种群众文化组织。如:上海以店员工人为主的“益友社”,以洋行职工为对象的“华联同乐会”,还有为妇女组织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等等。这些团队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起到了团结群众进行斗争的积极作用。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一些城市先后解放,在这些解放了的城市里,职工文化活动相继开展,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完全新型的工人文化活动组织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工会在许多基层单位办起了图书馆(室)和小型俱乐部。人民政府在一些大中城市把接收过来的一些场所交给工会,改建为劳动人民进行学习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地方。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原是回力球场,是意大利人开的赌场;南京工人文化宫是蒋介石做寿的“介寿堂”;上海工人文化宫是市工会用筹募的文艺基金买下的原“东方饭店”,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就这样很快在全国各地发展起一批新型的工人学习和文化娱乐场所——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到1950年,全国已有工人文化宫、俱乐部789个。同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各地政府按《工会法》规定,拨款建设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1950年8月工会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制定了组织条例、工作条例、选举条例。到1954年,文化宫、俱乐部增至12376个,比1950年增长了15.7倍。工会举办的图书馆也发展到9650个,藏书达1100多万册。1955年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使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很快出现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局面,到1958年,文化宫、俱乐部发展到31604个,其中,基层俱乐部30675个。1958年后期至1965年,由于在组织上受“工会消亡论”和“共产风”的影响,市、区、县一级的文化宫有的与文化馆、艺术馆合并,有的无偿交给了政府文化部门,原有的专管机构大部分取消,专业干部大多数调走,市、区原有的1634个文化宫、俱乐部逐年减少,至1960年只剩下752个。到1963年,基层俱乐部由1958年的30765个减少至15305个,使职工文化事业出现了倒退。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浩劫中,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文化宫、俱乐部财产、设备被没收、抢走,有的文化宫、俱乐部被强占,有的改为商店、宿舍、礼堂,有的被转卖,几乎使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陷入消亡的境地。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全国总工会恢复了工作,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也开始了活动。1979年6月全总在无锡召开了十四省市文化宫、俱乐部工作座谈会,对职工文化事业进行了恢复、调整、整顿,并大力开展了职工文化活动。1983年全总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当年,文化宫、俱乐部由十年浩劫后的12142个恢复和发展到32401个,图书馆(室)169900个。全国约有70%左右的县建立了俱乐部,有的省甚至达到了90%以上。有些大中城市的文化宫已成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初步形成市、区(县)、基层三级职工文化事业网络。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工会文化宫、俱乐部的改革工作也提上了日程。从1983年起,一些地区开始进行了试点。1985年,文化宫、俱乐部的改革在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面积推开,职工文化事业建设进一步发展,至1986年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达到了59660个,图书馆(室)250193个。1987年全总在常州召开了全国第四次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各地改革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今后,职工文化事业建设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而进一步得到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