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皮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228页(877字)

本病是由于某些昆虫叮咬人类皮肤而引起的皮肤损害。常见的昆虫有蚊、白蛉、蠓、蚋、臭虫及跳蚤等。这些昆虫吸吮血液的同时将唾液注入人体,唾液中含有毒素或抗原成分,因而进入皮内后可引起毒性反应和(或)过敏反应。

〔诊断要点〕

一、好发于夏秋季。

二、有昆虫叮咬史,或找到害虫。

三、皮损为水肿性丘疹、风团或瘀点,有时可见丘疱疹、水疱,甚至大疱或血管性水肿样损害,后者其上也可有水疱。皮疹顶端常可发现虫咬的痕迹,损害一般呈不规则疏散或成群分布。

四、自觉有明显的痒感或刺痛感,蚋叮咬有时可发生剧痛。

五、可发生继发感染。

〔治疗〕

一、局部治疗 一般局部治疗即可,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含樟脑或薄荷脑的醑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制剂等。如有继发感染可外用有抗菌作用的软膏,如百多邦、新霉素软膏或环丙沙星霜等。

二、全身治疗 皮疹广泛或症状较重者可予抗组胺类药物口服,必要时可予皮质类固醇激素短程内服,如强的松30毫克/日,服3日~5日可立停。

三、继发感染较重者或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可全身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中医药外治法

(一)百部酊 将10克~20克百部浸泡在75%酒精100毫升中,3日后取液体,外涂患处,1日3次~4次。

(二)南通药片 研末加适量75%酒精或白酒调匀外涂,每日数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