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305页(2784字)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易反复发作。病因较复杂,其发病常和变态反应有关。

〔诊断要点〕

一、急性湿疹

(一)皮损呈多形性,由丘疹、丘疱疹、水疱集簇成片,易渗出,边界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痂、脓疱和脓痂等继发改变。

(二)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手足、阴囊、女阴及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

(三)剧痒。

(四)病程2周~3周,泛发者3周~6周消退,但常复发且有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倾向。

二、亚急性湿疹

(一)多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治疗不当致病情迁延转化形成。

(二)皮疹主要有少量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渗出、结痂或鳞屑。

三、慢性湿疹

(一)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或少数开始即呈慢性表现。

(二)皮损浸润、肥厚、表面粗糙、覆有鳞屑或痂皮,或呈苔藓样变,界限清楚,周围可有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

(三)病程慢性。

亚急性和慢性湿疹,均有明显痒感,在病程中均可急性化,经过一段急性过程又变为亚急性或慢性,并可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一、接触性皮炎 需与急性湿疹鉴别,前者常有接触史,病变限于接触部位,重者可起大疱,界限清楚,脱离接触后,多易痊愈。

二、神经性皮炎 需与慢性湿疹鉴别,前者多见于颈、肘、骶尾部,有典型苔藓样变,病史中无急性期多形性发疹及渗出过程。

三、手足癣 需与手足湿疹鉴别,前者皮损界限清楚,有叶状鳞屑附着,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一)去除可疑病因

(二)避免局部刺激,如搔抓、肥皂热水烫洗,用力摩擦等。

(三)禁食易致敏或刺激性食物,如、虾、酒、浓茶、咖啡及辛辣食物等。

二全身治疗

(一)抗组胺类药物、钙剂、硫代硫酸钠及维生素C等(用法见接触性皮炎)。

(二)静脉封闭疗法 0.1%普鲁卡因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毫升加维生素C1克~3克静点,每日1次,十次为一疗程。适用于皮损泛发的病例。

(三)继发细菌感染时并用抗生素。

(四)雷公藤多甙片1毫克/千克/日~1.5毫克/千克/日,分2次~3次口服。

三、局部治疗

(一)急性、亚急性湿疹的局部治疗参见接触性皮炎。

(二)慢性湿疹

1.焦油类制剂 如5%~10%的黑豆馏油、煤焦油和糠馏油软膏等。

2.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非面部皮损可用高效含氟的霜剂、凝胶剂、软膏、涂膜剂、硬膏等,如肤轻松、去炎松、恩肤霜、肤疾宁等。面部皮损可用1%氢化可的松霜。

3.皮质类固醇激素皮损内注射 对局限性肥厚性小片皮损可用去炎松混悬液,用量依病灶大小而定,一般每次5毫克~10毫克,加1倍~4倍的1%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溶液注于皮损基部,每周1次,共4次~5次。

4.物理疗法 如浅部X线、同位素90锶和32磷治疗及冷冻等,适用于慢性肥厚性湿疹。

四、中医药治疗

(一)辨证论治 急性湿疹治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胆泻肝汤加减或萆薢渗湿汤加减(银花、连翘、丹皮、苍术、黄柏、制大黄各9.0克。苦参、萆薢、茯苓皮、茵陈各12.0克,甘草3.0克)。亚急性湿疹以健脾利湿为主,方可用胃苓汤加减(芩、泽泻、白术、厚朴、陈皮各10.0克,茯苓、苍术各15.0克,桂枝、甘草各5.0克)。慢性湿疹以养血润燥祛风为主,方可用滋燥养荣汤加减(熟地、生地各12.0克,当归、白芍、秦艽、防风各10.0克,蝉蜕5.0克、胡麻仁9.0)。

(二)单方、验方

1.苦参注射液(生药1克/毫升)4毫升每日1次肌肉注射;苦参片(生药0.3克/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2.生地注射液(生药2克/毫升)4毫升肌注,每日1次;20毫升~40毫升加于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500毫升内静滴,每日1次。

3.月见草油胶囊 2粒~6粒,每日2次口服。

(三)外治法

1.急性湿疹 红肿、糜烂、渗水明显者可用金银花或齿苋煎液湿敷;轻度糜烂、少量渗液者用青黛氧化锌油外涂患处。

2.亚急性、慢性湿疹 可用地榆90.0克,煅石膏90.0克,枯矾3.0克,凡士林30.0克调膏外用;并可用苦参60.0克,黄柏、银花各30.0克,床子15.0克,煎液熏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