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临床检查法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12页(19736字)

骨伤科临床检查是医师利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临床中客观地发现患者疾病的体征,判断其有无骨与关节病变,以及它的部位和性质。除了与其他科大致相同的检查方法,如视、触、叩、听外,还应注意检查关节运动功能、测量肢体长度和周径、神经系统等。对于症状复杂或诊断困难者更需全面观察分析,甚至定期反复多次检查,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一)问诊

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籍贯、住址、职业等,以便建立完整的病案记录。

2.发病情况:即病人就医的主要目的,包括发病的时间、发病的过程、主要症状,如疼痛、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3.其他情况:包括全身情况、其他科有关病情、过去史、家族史、个人史等。

(二)视诊

1.全身情况:包括神色、体态、步态、姿势等。

2.局部情况:包括局部畸形、萎缩、挛缩、肿胀、肤色、创口等情况。

(三)触诊

1.局部皮肤如皮温、张力、弹性等。

2.肿块的大小、硬度、数目、边界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等。

3.压痛的部位、程度、范围、深浅等。

4.畸形的有无、性质、程度。

5.异常活动的方向、程度。

6.肿胀及关节积液的部位与程度。

(四)叩诊

1.局部叩诊:用于判断病位的深浅,检查出叩击痛者,说明病位较深。

2.纵轴叩诊:用于鉴别骨折与软组织损伤,离开伤处沿肢体纵轴叩击,伤处疼痛者为阳性,提示痛处为骨折。

(五)听诊

1.骨嚓音:骨折时患处发出的异常响声。

2.摩擦音:关节面粗糙,滑膜肥厚等摩擦出的响声。

3.弹响音:关节内的病变可引起弹响,如半月板损伤等;关节外的病症也有弹响,如弹响髋。

(六)动诊

1.熟悉正常各关节的运动特点,检查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见各部位检查)

2.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方法

中立位0°法:以关节中立位为0°进行记录,为目前通用方法。

邻肢夹角法:以夹角的两个相邻肢段所形成的角度计算。

邻肢距离法:以被检查相邻的两点相对移动距离进行记录。

3.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关节活动可分为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两种。主动运动是患者按医嘱主动地作运动,被动运动是检查者对患者被动地作运动检查。一般先查主动运动,后查被动运动,并对比其范围相差度数,借以区别是关节本身病变还是神经肌肉麻痹。若患者不能主动运动,而被动活动正常,说明病变不在骨关节内,可能为肌肉、神经疾患;若被动活动幅度过大,表示关节中制约运动的结构可能损害,如韧带断裂、肌肉弛缓性瘫痪等;主动运动受限而被动运动正常,说明关节结构正常而病变在活动动力;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均受限,应考虑关节僵直。

4.关节活动受限的常见类型

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均受限,说明病在关节或周围软组织内。关节运动限制,根据其程度的差别,病理性质的不同,可归纳成为四类:

关节强硬:又称骨性强直,关节已呈骨性连接,无丝毫运动,除关节畸形,临床症状较少,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晚期。

关节强直:亦称纤维性强直,是由于关节内瘢痕粘连或关节周围大量瘢痕组织形成所致。强直的关节还保留微小的运动,故常有症状。常发生于骨关节结核。

关节僵硬:关节开始运动时活动受限,用力或活动一段时间后,活动范围可增大,常见于增生性关节炎。

关节挛缩:关节活动受限系因周围软组织挛缩所致。通常顺着关节挛缩畸形的方向被动活动时,尚有一定的活动度;逆向被动运动时,却感到弹性阻力。一个关节的挛缩畸形,还可以用调节其他关节角度的办法(设法缩短肌起点与肌止点的距离)来求得改善。如手指的屈曲挛缩畸形,能通过腕关节掌屈而获得纠正或改善。

(七)量诊

1.肢体长度的测量 在肢体长度的测量中,跨关节的长度称为相对长度,仅为某一骨段的长度称为绝对长度。

躯干:颅顶至尾骨端。

上肢:由肩峰至中指远节远端(或桡骨茎突尖部)。

上臂:由肱骨大结节至肱骨外上髁。

前臂:由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下肢:由髂前上棘至内踝尖。

大腿:由大粗隆顶点至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

小腿: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至胫骨内踝尖,或腓骨小头至外踝下缘。

2.下肢力线的测量:从髂前上棘至第一、二趾蹼间作一连线,此连线通过髌骨中点,此为正常下肢力线。

3.肢体周径测量:两侧肢体取同一水平测量其周径,并行比较。一般来说,测肿胀时取最肿处,测肌肉萎缩时取肌腹部。

4.患部体积和面积的测量:肿块、窦道、溃疡面、表皮瘢痕、软组织创面等,可通过测量其长度、面积或体积来表示病情。

(八)特殊检查

某些骨科疾病可能出现一个或更多个特异性的体征,通过这些特殊检查,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诊断一个疾病。(具体检查见各部位)

(九)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的损伤不但发生在脊柱病变,四肢的病变也容易累及神经。因此,神经系统检查在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

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

浅感觉查痛、温、触觉等,深感觉查关节肌肉感觉(位置觉)、振动感觉、压迫感觉、重量感觉等。

(1)检查方法:患者平卧、闭目。检查痛觉用针尖轻刺;检查触觉用棉花或软毛笔轻触皮肤;检查温觉用盛有热水(45℃左右)和冷水(10℃左右)的试管各一支,轮流接触皮肤。检查关节肌肉感觉时,检查者从患者末指(趾)节开始,依次向上给若干关节以被动运动,请患者回答出肢体或指(趾)所处的位置;检查振动感觉时,检查者将振动的音叉脚放在软组织较薄的骨上(如指背、手背、足背)或关节上,请患者回答感觉到的振动程度;压迫感觉可用简单的指压法或压觉计检查,患者应将触觉和压觉区别,同时辨别不同压力之间的差异;重量感觉可用放在伸出的手上重量(砝码)来测定,正常人能够辨别相差10~20g的重量。

(2)感觉障碍的种类

感觉消失:指某种感觉丧失或深、浅感觉全部消失。如外伤性截瘫,下肢感觉可能全部消失。

感觉减退:即感觉不完全消失,或感觉的程度减弱。如腰椎间盘退变,小腿外侧或足背感觉减退。

感觉过敏:即轻度刺激而有强烈的感觉,表示感觉系统有刺激性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炎早期有感觉过敏现象。

感觉分离:即在同一区域内单独有几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正常。如脊髓空洞症常致肢体及躯干上部痛、温觉障碍,而触、压及深感觉均正常。

感觉过度:特点是兴奋阈增高,对微弱刺激的精细辨别能力丧失,对痛刺激必须较强的程度才能感觉到。但是,一旦产生感觉即为强烈的爆发性疼痛与剧烈的不适,而不能明确定位,多见于丘脑病变。

异常感觉:未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不正常感觉,如麻木感、蚁走感、冷或热感、刺痛或灼热感等。如颈椎退变或椎管狭窄时,常出现上述异常感觉。

(3)感觉检查的意义

周围神经损害:该神经感觉分布区的深、浅感觉均受累。如尺神经损害时,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

神经根损害:深、浅感觉均受累,其范围与脊髓神经节段分布区一致,并伴有该部位疼痛,称为“根性疼痛”,见于颈椎或腰椎间盘退变。

脊髓横断性损害:被损害水平以下躯体深、浅感觉均受累,损害水平以上皮肤感觉可有一段感觉过敏带,见于外伤或脊椎结核引起的截瘫。

半侧脊髓损害:损害水平以下的同侧躯体关节肌肉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躯体的痛、温觉障碍,称为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

2.运动

主要检查肌肉的容积、肌力、肌张力。

肌肉是运动的动力,正常人体肌肉,应当是拮抗平衡,即伸与屈、收与展、内旋与外旋之间的肌张力处于平衡状态,否则就产生关节畸形。引起正常肌肉拮抗平衡失调的常见疾患是各种痿证,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大脑性瘫痪等。

(1)肌容积:是检查肌肉萎缩的情况,可以通过两侧对比加以描述。

(2)肌肉力量的检查:肌力测定可嘱患者对抗阻力进行肌肉收缩运动。若肌肉十分软弱,可嘱患者先进行肌肉收缩运动,然后检查者用手阻止其运动进行,一般采用Code氏六级分类标准记录。

0级:完全麻痹,肌肉无收缩力,关节无运动。

1级: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2级:肌肉收缩并带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部分对抗阻力,并有相当运动能力,但较健侧差,且关节不稳。

5级:肌力完全正常,关节稳定。

(3)肌张力:肢体在静止状态下肌肉所保持的一定程度的紧张度。检查时,嘱患者肢体放松,医者作患者肢体的被动运动,以测其阻力。也可用手轻捏患者肌肉,以诊察其硬度。如肌肉紧张,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称为肌张力增强;反之,称为肌张力减低。

(4)肌肉检查意义

①当运动神经元或周围神经损害时,产生肌力减弱或消失,肢体部分或完全瘫痪。

②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增强,肌肉无明显萎缩;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减弱,肌肉萎缩。

3.反射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接受后传入中枢神经,再由中枢神经传至运动器官产生动作,这个过程称为反射。包括浅反射、深反射和病理反射。

(1)浅反射检查

角膜反射:用细棉捻轻触患者眼球角膜边缘部分。正常时,被检眼和对侧眼同时闭合,称角膜反射存在。深昏迷或三叉神经麻痹时,角膜反射消失;面神经麻痹时,被试侧角膜反射消失,而对侧眼睑却能闭合。

腹壁反射:患者仰卧,放松腹部肌肉,用火柴梗或棉签棒迅速由外向内轻划腹壁两侧上、中、下部,可引出该部腹壁肌肉收缩。上腹壁反射弧通过胸髓第7~9神经节;中腹壁反射弧通过胸髓第9~11神经节;下腹壁反射弧通过胸髓第11~腰髓第1神经节。

提睾反射:患者仰卧,大腿外旋,用棉签棒或叩诊锤尖柄端由下而上轻划患者大腿内侧皮肤,可引起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其反射弧通过腰髓第1、2节。

(2)深反射检查

肱二头肌反射:患者前臂呈旋前半屈曲位,医者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部,以叩诊锤叩击拇指,引起肘关节屈曲运动,节段定位为颈髓第5~7节。

肱三头肌反射:患者前臂呈旋前半屈曲位,医者一手握住臂部,另一手持叩诊锤轻轻叩击肱三头肌腱部,引起肘关节伸展运动,节段定位为颈髓第6~8节。

膝反射:患者仰卧位,医者以前臂托住腘窝部,使膝关节屈曲,用叩诊锤轻叩髌韧带,可引起伸膝活动,节段定位为腰髓第2~4节。

跟腱反射:患者仰卧,膝关节半屈曲,小腿外旋,医者一手握患者前足,使踝关节轻度背伸,另一手持叩诊锤叩击跟腱可引出踝关节跖屈,节段定位在骶髓第1~2节。

(3)病理反射检查

霍夫曼(Hoffman)征:医者一手握患者手部,使腕部轻度背伸,另一手食、中指夹住患者中指,并用拇指轻弹患者中指甲,引起患者其他手指掌屈反射,即为阳性,见于锥体束损害。

巴彬斯基(Babinski)征:用叩诊锤尖柄端或其他钝器由后向前轻划患者足底外侧,可引出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分开,即为阳性,提示锥体束损害。

奥本罕姆(Oppenheim)征: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者胫骨边缘由上向下推擦,可引出与巴彬斯基征相同体征。

戈登(Gordon)征:用力捏挤患者腓肠肌,可引出与巴彬斯基征相同体征。

髌阵挛: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者拇、食指夹住患者髌骨,急速向下推动数次,引出髌骨有节律的跳动,即为阳性。

踝阵挛:医者一手托患者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踝关节突然背屈,可引出踝关节有节律的伸展动作,即为阳性。

(4)反射检查意义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时,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出现深反射(腱反射)增强;浅反射因皮层反射通路受损,表现为反射减弱或消失;可出现髌阵挛或踝阵挛,病理反射征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时,由于脊髓反射弧中断,深、浅反射均减弱或消失,亦无病理反射出现。

4.植物神经检查

(1)检查内容与方法

皮肤及附属器营养状态:注意神经损伤分布区皮肤色泽及粗糙程度,汗液分布情况,有无脱屑、溃疡、萎缩及褥疮等,毛发有无干燥、粗糙、脱落等,指甲有无沟纹、变薄、易脆及失去光泽等现象。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rner综合征):表现为患者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轻度下陷、面部无汗等。

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表现尿潴留或尿失禁,便秘或大便失禁,阳痿或性欲低下象。

皮肤划痕试验:用钝针划过皮肤,可引起血管反射,皮肤出现白色或红色划纹,持续数分钟。

(2)临床意义

周围神经损伤及脊髓损伤节段以下皮肤粗糙、脱屑、无光泽、无汗,可出现营养性溃疡或褥疮。

骶神经损伤或急性脊髓损伤休克期出现尿潴留。休克期过后,可形成反射性膀胱,如刺激会阴部、腹股沟或大腿内侧皮肤时,即可引起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

颈部脊髓受压(如颈椎病、颈椎结核等),可出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

周围神经和脊髓损伤节段以下皮肤划痕反应减弱或消失,有助于病损定位。

肩关节检查

(一)视诊

应观察双肩的外形、高低、对称、畸形等。平肩为斜方肌瘫痪,翼状肩胛多见于前锯肌瘫痪,肩关节脱位因肩峰突出而表现为方肩。

(二)触诊

注意局部皮温、肿胀、肿块和压痛点等情况。肱骨结节间沟压痛,多为肱二头肌肉长头腱鞘炎或肌腱炎;肩峰与大结节间压痛应考虑为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压痛点位于其大结节之附着点;肩周炎则其压痛范围较广。

(三)动诊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性最大的关节,其活动方向和范围主要包括前屈70°~90°、后伸30°~45°、外展80°~90°、上举180°、内收20°~40°、外旋45°~60°及内旋45°~70°等。

(四)量诊

测量上肢长度:由肩峰至中指远节远端。

测量上臂长度:由肩峰至尺骨鹰嘴。

测量上臂周径:选择某一平面,以肩峰下或尺骨鹰嘴上的距离作为标志进行描述。

测量肩关节周径:以软尺经肩峰绕腋窝测量。

(五)特殊检查

1.肩关节内收试验法,又称Dugas征:令患肘屈曲,患肢手摸对侧肩部,此时肘部贴胸为正常,否则即阳性,说明有患侧肩关节脱位。

2.肱二头肌长头紧张试验,又称Yergason征:患肘屈曲,前臂外旋,二头肌结节间沟部疼痛为阳性,说明有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肘关节检查

(一)视诊

主要观察肘关节有无畸形、肿胀、肌肉萎缩等,两侧是否对称。靴形肘见于肘关节后脱位或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从肘后观察肱骨内、外上髁与鹰嘴,正常时三点在伸肘位成一直线,屈肘则成等腰三角形,若关节脱位,此解剖关系改变,而髁上骨折则关系不变;当肘关节伸直时,前臂与上臂纵轴呈一外翻角,称携带角,约5°~15°,角度增大者称肘外翻,角度减小者为肘内翻,注意女性和儿童此角度较大;肘关节肿胀、积液时可见鹰嘴两侧正常凹陷消失。

(二)触诊

主要检查肘关节周围的压痛点。肘内、外上髁分别为屈肌和伸肌总腱的起点,发生劳损时,局部压痛明显,外侧压痛称外上髁炎(网球肘),内侧压痛称内上髁炎(高尔夫球肘);尺骨鹰嘴慢性肿胀、压痛,应考虑滑囊炎;桡骨小头压痛可能为脱位或骨折;尺神经沟压痛可见于尺神经炎。

(三)动诊

肘关节的活动方向及范围主要是屈135°~150°,伸0°。若伸直位仍有侧方活动,应考虑侧副韧带松弛或断裂;关节脱位、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等均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前臂的旋转功能是由尺、桡骨共同完成的动作,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检查时应先将患侧肘关节屈曲90°,肱骨紧贴躯干,拇指背伸,其余四指握拳,拇指向上为中立位,拇指向内为旋前,拇指向外为旋后,其正常范围为80°~90°。

(四)特殊检查

1.伸腕肌紧张试验(Mill征):令患肘伸直,腕部屈曲,前臂旋前,如肱骨外上髁部疼痛即为阳性,有助于网球肘的诊断。

2.Huter线与三角:肘关节伸直,两手下垂,拇指向前方时为肘关节伸直中立位。当肘关节伸直中立位时,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和尺骨鹰嘴应在一直线上。当肘关节脱位时,此三点不在一直线上。当肘关节屈曲90°拇指向上时,为屈肘中立位。在屈肘中立位时,上述三点应形成一等腰三角形,即Huter角。当肘关节脱位时,此三角关系也相应改变。

腕和手部检查

(一)视诊

观察手腕部畸形的情况,如并指、多指为先天所致,科雷氏骨折(Colles)呈餐叉样畸形,垂腕为桡神经损伤征象,还有肿胀、肌肉萎缩等。

(二)触诊

“鼻烟窝”压痛,考虑为舟状骨骨折;腕尺侧压痛,应考虑三角软骨损伤、尺侧副韧带损伤等;腕桡侧压痛,多见于桡骨茎突腱鞘炎;腕背侧尺桡骨间压痛,多为下尺桡韧带损伤。

(三)叩诊

叩击2、3掌骨头,腕骨疼痛时应考虑为舟状骨骨折;叩击3、4掌骨头,腕骨疼痛时应考虑为月骨骨折。

(四)听诊

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在手指活动时可闻及响声,称弹响指。

(五)动诊

腕关节活动方向和范围包括背伸35°~60°、掌屈50°~60°、尺偏30°~40°和桡偏25°~30°。

手指完全伸直为0°中立位,它的活动包括掌指、近侧指间和远侧指间关节,它们的活动范围从0°~90°。拇指与其他四指不同,除了伸直和屈曲,还能外展、内收和对掌,外展可达60°,掌指关节屈曲20°~50°,指间关节可达90°。

(六)特殊检查

1.Ecoff征:将拇指握于掌心内,然后将腕向尺侧偏斜,引起桡骨茎突部位疼痛者为阳性,见于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2.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一手握住前臂下端,另一手紧握患手,使腕关节掌屈尺偏,然后将患手向尺骨茎突方向不断顶撞,若引起疼痛者为阳性,考虑三角软骨损伤。

髋关节的检查

(一)视诊

观察臀部和关节的畸形情况。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见臀部向后方突出;腰前凸加大应考虑髋关节屈曲挛缩或髋关节后脱位;一侧大粗隆突出或上移多见于髋脱位、股骨颈骨折;下肢屈曲、内收、旋转畸形也与骨折脱位有关。髋部病变多见臀部肌肉萎缩,其次为大腿肌肉萎缩。注意步态的变化,跛行多见于一侧病变,而双髋病症则见鸭步。腹股沟中点及其下方是髋关节最表浅的位置,关节内有积液时可显膨隆。

(二)触诊

关节内病变多在腹股沟中点向外、下2cm处压痛;大粗隆顶点或坐骨结节处压痛应考虑为滑囊炎;脱位者可触及股骨头。

(三)叩诊

叩击大粗隆或足跟引起髋关节疼痛可能为骨折或脱位。

(四)听诊

屈伸髋关节听到大粗隆处有响声,称为弹响髋,多为阔筋膜张肌挛缩所致。

(五)动诊

应掌握髋关节正常的活动方向和范围,包括屈曲130°~140°、后伸10°~15°、外展30°~45°、内收20°~30°、外旋30°~40°及内旋40°~50°六个方向。

(六)量诊

测量下肢长度:由髂前上棘至内踝尖。

测量大腿长度:由大粗隆顶点至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

测量大腿周径:选择髌骨上缘10~20cm作为测量平面,以双侧进行对比。

测量股骨大粗隆:髋关节病变如结核、后脱位、髋内翻及股骨颈骨折等引起的下肢短缩,都有股骨大粗隆向上移位,可用下列方法测量:

1.内拉通(Nelaton)氏线:仰卧或侧卧位,从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的中心(此点在髋关节屈曲45°时最突出)连一直线。正常大粗隆的顶点不高于此线。但是,大粗隆顶点上移,要超过一厘米才有诊断价值,因为坐骨结节较大,定点很难准确。

2.布莱安(Bryant)氏三角:仰卧位,两腿平伸,患肢有畸形时即取健肢与患肢对称体位。从髂前上棘向床面作一垂线,再由髂前上棘向股骨大粗隆作第二线,自大粗隆顶点向第一线作一垂直线为第三线;即构成一三角形,第三线为三角之底边。两侧对比,如患侧第三线有短缩即表示大粗隆上移,可见于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

3.舒美卡(Shoemaker)氏线:仰卧位,从两侧大粗隆接连髂前上棘的延长线,正常相交点在脐上中线,一侧大粗隆上移时,则交点在对侧腹面脐下。

(七)特殊检查

1.髋关节承重试验(Trendelenburg征):病人脱去外衣,暴露出下腰部、臀部及下肢,背向检查者,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直立。检查者仔细观察病人站立位时,臀部、两侧髂腰部是否在一平面上,然后两腿交替负重和抬腿。如负重腿的髋关节正常,则在抬腿时,抬腿侧骨盆上升,称之为阴性;反之,抬腿侧不能上升反而下降时,则称为阳性,系负重侧髋关节的肌肉群(臀中肌、臀小肌)肌力差、肌肉松弛或有麻痹,也可能股骨与骨盆之间的支持性不稳固,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

2.托(Thomas)征:病人仰卧,把病侧髋关节放在伸直位时,腰椎呈代偿性前凸,若将健髋关节尽量屈曲,使股骨尽量靠近腹壁,腰椎代偿性前凸消失,而病侧腿则不能伸平到床面,留有一定角度的屈曲畸形,表示该关节有病变。

3.Ober征:病人侧卧位,健侧贴床面,并屈膝屈髋以消除腰椎前凸。检查时一手固定病人骨盆,另一手握住病人踝部,令病人屈患侧膝关节到90°,然后外展大腿并将膝伸直。患肢由于外展抬高,可使阔筋膜处于松弛状态,此时,检查者迅速将握踝的手离开踝部,若阔筋膜有挛缩病时,患肢处于外展位不能落下,即为阳性,说明阔筋膜挛缩。

4.Allis征:病人仰卧,屈髋屈膝,两足平行放于床面,观察两膝的高度,若发现一侧较另一侧低时,则为阳性。

5.望远镜征(Telescope test):病人仰卧,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膝部,用力上下推动股骨干,观察有无抽动感,此法应用于检查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6.Ortolani征:此法检查小儿髋关节脱位,病儿仰卧床上,两腿左右分开,健侧膝关节可以靠近床面,病侧则不能。成人正常时亦不能,若在能接触床面前,先有一滑动音响或弹拨跳动感时,此种情况可能是该侧髋关节有不全脱位,在分腿时暂时复位的标志。

膝关节检查

(一)视诊

主要观察膝关节肿胀、畸形、肌萎缩等各种情况。

轻度肿胀表现为髌韧带两侧凹陷(即所谓的膝眼)消失,大量积液时,可见关节肿胀明显,并影响至髌上囊。

观察关节有无屈曲、反张或内外翻畸形。膝关节不能伸直称为屈曲畸形;关节过伸超过5°者为膝反张;从髂前上棘至第一、二趾蹼间作一连线,若此连线通过髌骨中点为正常,位于内侧为膝内翻,位于外侧为膝外翻。

股四头肌萎缩是膝关节器质性病变的客观依据之一。

(二)触诊

主要检查压痛的部位,积液的程度,滑膜的厚薄以及肿物性质的初步判断。

由于膝关节的局部解剖结构较复杂,因而病变的种类也较多,不同的解剖部位病变均可在其相应的位置找到压痛点。主要包括:髌骨周围多见于髌骨软化症,髌韧带两侧见于髌下脂肪垫劳损,关节间隙应考虑半月板损伤,胫骨结节可能是胫骨结节骨骺炎,侧副韧带损伤则在其相应的起止点等。

关节少量积液仅表现为髌韧带两侧凹陷消失,积液较多时可检查到浮髌试验阳性。

正常滑膜不能触知,当触诊时滑膜有增厚感时提示滑膜肥厚。

根据触诊时肿物的质地、硬度、大小等,初步区分囊肿、肿瘤。

(三)听诊

关节闻及弹响应考虑为半月板损伤或盘状半月板,髌骨周围的摩擦音为髌骨软化症。

(四)动诊

正常的膝关节活动包括屈曲和伸直,正常范围包括屈曲130°,伸直0°。在关节的屈、伸运动中,小腿伴随相应的内旋或外旋,伸直位是关节最稳定的体位,没有侧向或旋转运动。关节活动受限,可见于损伤、退变、炎症等,关节活动加大,多为骨折或韧带断裂。

(五)量诊

测量下肢的力线:从髂前上棘至第一、二趾蹼间作一连线,此连线通过髌骨中点。根据病情需要,测量大腿或小腿的长度及周径。

(六)特殊检查

1.浮髌试验: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压迫髌上囊将液体挤入关节腔,以另一手的手指反复地压迫髌骨,若感髌骨有漂浮现象,则为阳性,说明关节内有积液。

2.麦氏征:Mc murray试验,此法常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病人取仰卧位,先使膝关节最大地屈曲,检查者以左手固定病人的膝关节,右手握足,尽力使胫骨长轴外旋,左手在腓侧推挤使膝关节外翻,在此外旋外翻力量继续进行的同时慢慢伸直膝关节;如果内侧有交锁音响和疼痛,则证明内侧半月板有破裂,按上述原理作反方向的检查,膝关节内旋内翻的同时伸直膝关节;如有疼痛及音响,则证明外侧半月板有破裂。

3.侧方挤压试验: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固定膝关节,一手握住踝部,向内外侧推动,使小腿呈内、外翻动作。如无摆动亦无疼痛,则证明内、外侧副韧带正常。若外翻时,内侧痛为内侧副韧带损伤。若内翻时,外侧痛为外侧副韧带损伤。

4.抽屉试验:此法检查前后十字韧带有无松弛及断裂。病人仰卧位,双膝屈曲,检查者抵住病人的足背,双手握住胫骨上端用力前后推拉。如果胫骨上端向前移动,则证明前十字韧带松弛。反之,有向后过多的移动,则证明有后十字韧带断裂。

踝关节及足部检查

(一)视诊

主要观察足部的畸形情况,常见的有扁平足、高弓足、马蹄足、内翻足、外翻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外翻足、外翻、锤状趾等。临床多见两种以上畸形并存。

(二)触诊

主要检查局部压痛点。外伤引起的常见部位有内外踝、第五跖骨基底等;跟痛症因不同的病因可发生在跟骨结节、跖腱膜起点、跟腱止点等;外翻、囊炎多位于第一跖骨头内侧。

(三)动诊

检查各关节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范围。主要包括: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45°;中跗关节外翻30°~35°,内翻30°;跖趾关节背伸45°,跖屈30°~43°等。

颈部检查

(一)视诊

主要观察其形态及皮肤情况,颈部侧弯,颈肌痉挛,可能为颈部肌肉扭伤;颈部后突,多见于颈椎的器质性病变,如结核、骨折或脱位;生理前凸消失可能为颈椎病;用手托头,不敢活动,多与急性损伤有关,如环枢椎半脱位;头部偏向一侧,颜面不对称,见于先天性斜颈;肿块或肿胀,高位颈椎结核位于咽后壁,低位则见于颈旁;窦道应考虑为慢性炎症;两肩高低不等,是否为高肩胛症。

(二)触诊

颈椎触诊一般按棘突、棘突旁、横突、肌肉等顺序进行。注意压痛的部位、性质,有无放射,肌肉和软组织有无硬结或条索状,与周围解剖位置的关系,必要时挤压或叩击头部。骨折或脱位时压痛较明显;压痛发生在棘突或棘突间,并有硬结,可能为项韧带钙化;颈肌痉挛呈条索状,可能为软组织劳损或急性扭伤;压痛在棘突旁并向上肢放射,或头部纵向挤压痛者,考虑为根型颈椎病。

(三)运动检查

颈部的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六个方向,活动范围为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检查时应将双肩固定,避免躯干参与活动。上颈椎对颈部的运动尤为重要,环枢关节的病变可使旋转和屈曲明显受限;颈部肌群痉挛(落枕)可使颈椎弹性固定于某一体位;外伤则多表现为疼痛性受限;颈椎病患者也不能活动至正常范围。

(四)神经系统检查

颈部的神经包括椎管内的颈髓和8对神经根,神经损伤的程度直接影响病情的轻重,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和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颈部周围神经根受压迫,可引起浅感觉的异常,头部的症状应考虑病变在上颈椎,而肩部和上肢则病变多发生在组成臂丛的下颈椎。深感觉障碍,则提示颈髓受损伤。

神经根受压,一般来说运动检查不出现异常,若颈髓受压,则可出现肌力减低、肌张力增高、肌肉萎缩等。由于病变的部位不同,因而产生症状的部位也不同。

颈2节段损害,呈完全性四肢瘫痪状态,无自主呼吸,若无人工辅助呼吸,病人将死亡。

颈3节段损害,呈四肢瘫痪状态,无自主呼吸。

颈4节段损害,膈肌、肋间肌麻痹,自动呼吸困难。

颈5节段损害,上肢自动活动丧失。

颈6节段损害,不能伸肘,且腕、手关节活动不能。

颈7节段损害,不能屈肘、屈指和对掌。

颈8节段损害,不能屈四、五指。

神经根受压,可出现腱反射减弱,而颈髓受压,腱反射出现亢进,并可出现病理反射。

(五)特殊检查

1.臂丛牵拉试验(Laseque氏试验):检查者一手放于患者头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向相反方向牵拉,如感患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者为阳性。

2.椎孔挤压试验(Spurling氏试验):病人坐位,头稍后仰并向患侧屈曲,下颌转向健侧,医生双手交叉放在病人头顶并向下方挤压颈椎,如引起颈痛且向上肢肢端放射,即为阳性。见于颈椎间盘脱出症或颈椎病。第六颈神经根受压时麻疼放射至拇指、手及前臂的桡侧;第七颈神经根受压时放射至示指、中指及手背;第八颈神经根受压时放射至小指、环指及前臂的尺侧。

3.深吸气试验(Adson氏试验):用于检查有无前斜角肌综合征,即锁骨下动脉是否因前斜角肌肥大或痉挛而受压迫。病人取坐位,两臂放在膝上,深吸气后屏住呼吸,仰头并将下颌转至患侧,同时下压患侧肩部。桡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征。此时,疼痛往往增加;相反,抬高肩部面转向前方则脉搏恢复,疼痛缓解。

4.挺胸试验:用于检查有无肋锁综合征,即锁骨下动脉及臂丛是否在第一肋骨锁骨间隙受压。病人取立正位挺胸,两臂向后伸。桡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臂和手部有麻木感或痛即为阳性征。

5.超外展试验:用于检查有无超外展综合征,即锁骨下动脉是否为喙突及胸小肌压迫。病人取坐位或立位,上肢从侧方被动地外展高举过肩至头。桡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征。纪录脉搏开始减弱及消失时上肢的部位,并对比两侧。

胸腰部检查

脊柱的病变可通过胸腰部的检查而发现,由于不同的体位有不同的体征,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必需站位、坐位、卧位等分别进行。

(一)视诊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因一侧腿痛而致跛行。生理弯曲变直称为板腰,多见于腰肌劳损;弯曲前凸加大称挺腰,见于先天性髋脱位、腰椎滑脱等;弧形后凸又称圆背,可见于强直性脊柱炎、青少年椎体骨骺炎等;角状后凸又称驼背,见于椎体压缩骨折、结核病等。

脊柱侧弯有原发性侧弯和继发性侧弯,原发性侧弯多为先天或结构的器质性侧弯,常伴有脊柱旋转、胸廓不对称,并出现代偿性侧弯而呈S形;单纯性侧弯呈C形状,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等。

背肌萎缩,可见于腰肌劳损、背肌痉挛,见于急性扭伤等。

(二)触诊

由于脊柱的解剖结构复杂,引起的病变也较多,因此,检查其压痛点对病变的定位有重要的意义,应按照从上到下和从中间到两旁的顺序分别进行。

棘突压痛,表示棘上韧带劳损,在胸椎则表现为棘突炎;棘突间压痛,多见于棘间韧带扭伤或慢性炎症;椎旁压痛并伴下肢放射性疼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炎;横突处压痛,多为腰肌急性损伤,其中以腰3横突多见。

仰卧位触诊应注意寒性脓肿,是腰椎结核的体征。

(三)叩诊

有外伤史时,叩诊的目的在于鉴别骨折与否,而对于慢性骨病,则在于分清病变部位的深浅。一般来说,仅有压痛而无叩击痛者,病变多在椎管外;若既有压痛,又有叩击痛,甚至叩击痛比压痛更明显者,表示病位较深,多位于椎管内。

(四)运动检查

胸部由于与肋骨形成胸廓,活动时多成一整体。腰部则包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六个方向,正常活动范围如下: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各20°~30°,左右旋转各30°。检查时注意固定骨盆,避免其他关节参加活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各方向活动均受限,滑膜嵌顿病人固定于屈曲位,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不能向后和患侧活动。

(五)神经系统检查

胸腰段神经系统的检查,应注意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区别,由于脊髓末端的圆锥到达腰椎第一椎体下缘,因此,第一腰椎以上的病变容易损伤脊髓,而第一腰椎以下的病变一般只损伤马尾和脊神经。不同的节段也有不同的表现。

胸段及腰2以上脊髓病变,可出现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单侧或双侧下肢肌力减弱,甚至瘫痪,肌张力增强,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反射。

腰2以下神经受损可出现其相应的支配区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肌张力正常或减低,腱反射减退或消失,一般不出现病理反射。

(六)特殊检查

1.拾物试验:让病人在直立位弯腰从地上拾物,若两膝屈曲、腰部挺直者为阳性。

2.直腿抬高试验:检查者以一手握病人足跟,另手保持膝关节在伸直位,将下肢抬高,一般能自动直腿举高80°~90°,除腘部感觉紧外无其他不适者为正常。举高不能达到正常角度且沿坐骨神经有放射性疼痛者,是为阳性。记录其度数或足跟与床面的距离,为了增加坐骨神经的张力,可在抬至最高时将足背伸,此时放射性痛加重。有时健侧举腿到一定程度亦引起患侧的坐骨神经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

3.腘神经压迫试验:将患侧髋及膝各屈至90°,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至开始有坐骨神经痛时停止,再将膝放低到刚刚不痛的体位,以手指压迫股二头肌腱内侧之腘神经,此时如有由腰至下肢的放射性痛即为阳性征。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此征为阳性,而腰部其他疾患多为阴性,因此可用此试验来鉴别。

4.腰骶关节试验或称骨盆回旋试验:极度屈曲两髋及膝使臀部离床腰部被动前屈。下腰部软组织劳损或腰骶椎有病变时则感痛,是为阳性。椎间盘突出病人常为阴性。

5.“4”字试验(Patrick氏试验):试验右侧时,将右侧足置左膝上部,然后医生左手按压左髂前上棘,右手将右膝向下压,如感右侧骶髂关节部有疼痛时为阳性(腹股沟处的牵扯痛不能作为阳性考虑)。作此试验时必须先肯定同侧髋关节是否正常,如有病变,此试验也得阳性征。

6.床边试验(Gaenslen氏征):病人仰卧,靠近床边。检查者一手按住病人屈曲的小腿上部(或嘱病人双手抱住膝部),贴近腹壁。另一手按住悬于床缘外的大腿下端向下压,无论那一侧骶髂关节痛,即为阳性征。表示该侧骶髂关节有病变。

7.股神经牵拉试验:病人俯卧,下肢伸直。在腰3~4椎间盘突出时,使患侧下肢向后过度伸展,可沿股神经有放射性痛,是为阳性征。

8.脊柱被动伸展试验:检查小儿的脊柱活动,可使俯卧将其双腿上提,观察腰部伸展是否正常,抑或有僵直现象。

9.梨状肌紧张试验:病人仰卧,将患肢极度内收内旋,引起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