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整骨手册

整复手法

书籍:整骨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77页(4533字)

整复手法,是整复的基本功。《医宗金鉴》云:“手法者,诚整骨之首务哉”。说明其手法的重要性。现将常用的十种整复手法分述如下:

一、手摸心会:

(一)适应范围:手摸心会为施行手法前的重要步骤,通过认真地触摸,把X线片上显示的骨折断端移位方向和病人肢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术者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使其达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整复前,明确骨折部位移位方向,是确定整复方案不可缺少的步骤,所谓一法作计划,九法要熟练,即指此也,同时也可靠此法了解复位情况。

(二)方法:首先用手指细心触摸伤处,辨明是伤骨或是脱位,再明辨损伤的轻重和类型。

表浅部位的骨折,如前臂、上臂、小腿骨折等,可用手直接触摸出骨折部的骨面,是凹陷或是突出,判明其错位方向。肌肉丰厚的部位,不易摸清骨折端时,可用一手固定骨折近段,一手握骨折远段,轻轻活动远折段,通过骨擦感及骨异常活动情况,来了解骨折部位。骨折整复后,助手继续维持伤肢复位后的位置,用轻手法触摸骨折局部,如畸形消失,骨嵴平顺连续,骨面平整,无骨擦感,说明骨折已复位。

(三)注意事项:触摸时,手法宜先轻后重,由表及里,从远到近,两头相对。重点注意压痛点、畸型和异常活动。

二、拔伸牵引: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克服肌肉的收缩力,矫正重迭、成角移位,恢复肢体长度。凡有重迭、成角移位的骨折、关节脱位,都需应用此法。

(二)方法: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由助手两人,分别握住远近骨折段,开始时,应先在骨折或脱位原有畸形的位置上,沿着肢体纵轴对抗牵引(图5~1),待将刺入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内的骨折断端,慢慢地拔伸出后,再按照整复要求,改变肢体方位,加大牵引力。牵引力的大小,取决于伤员肌力强弱及重迭移位的程度。如青壮年肌力较强或重迭移位大者,牵引力应大,反之牵引力应小。开始牵引时,力量应由小逐渐加大,而且要持续稳妥,勿忽大忽小。牵引力与反牵引力要均衡对等,复位后再慢慢减弱,固定后即停止牵引。

图5~1 拔伸牵引

(三)注意事项:对肌群丰厚的伤肢,如股骨干骨折,单靠徒手对抗牵引有困难者,应结合骨牵引。对上肢骨折,如肱骨干骨折,勿用大力牵引,以防止招致断端分离。

三、屈伸收展:

(一)适应症:适应于干骺端骨折,断端有旋转及成角移位。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股骨髁上骨折和股骨干上段骨折等。这些骨折,因靠近关节部,单靠牵引非但不能矫正成角,而且容易引起成角畸形加大,故必须结合屈伸收展。

(二)方法:单轴性关节(能屈伸的关节)用屈伸手法,多轴性关节用展收或屈伸手法。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须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图5~2);屈曲型骨折,则须在牵引下伸直肘关节。多轴关节(如肩、髋)附近的骨折,骨折一般在三个平面上移位(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复位时,要改变几个方向,才能将骨折复位,如股骨干上段骨折,牵引方向应先内收,尔后外展,再前屈,方能矫正断端重迭及向外、向前的成角移位。

图5~2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牵引屈曲复位法

(三)注意事项:在屈曲收展前,必须先矫正重迭移位。

四、提按捺正: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矫正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二)方法: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段,另手握住骨折远段,突者按,陷者提,旁者推,如以人体中轴来讲,前后侧(即上、下侧)用提按手法,即用两手拇指按突出的骨折一端向下,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图5~3)。如向侧方移位时(左右侧移位),一手端正骨折一端,另一手将向外突出的骨折另一端向内按捺。经过上提下按、内、外捺正手法,其前后或内外侧移位即可得到矫正。

图5~3 提按捺正手法

(三)注意事项:操作时,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着力点要准确,术者手指与伤部皮肤接触要紧密,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滑动、摩擦,以免挫伤皮肤。

五、摇摆触碰:

(一)适应症: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复位后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使骨折端紧密接触,需用此法。

(二)方法:当骨折经以上手法达到基本复位后,术者用两手固定骨折部,助手在维持牵引下,左右上下轻轻摇摆骨折远段(图5~4),使断端进一步紧密嵌插,待骨折端的摩擦音逐渐变小而消失后,说明骨折断端已紧密吻合。若骨折发生在骨骺端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时,骨折复位固定后,术者可一手用力固定骨折部的夹板,用另一手掌轻轻叩击骨折远段端(如胫骨折可叩击足跟部),使骨折部进一步紧密嵌插。

图5~4 摇摆触碰手法

(三)注意事项:摇摆时动作宜轻柔,防止粗暴及猛力,以免造成再移位。

六、手捏翻转:

(一)适应症:多用于近关节处之骨折,如肱骨外髁骨折、内、外踝骨折等。

(二)方法:以左侧肱骨外髁骨折为例,一助手握住上臂中下段,术者立于伤侧,以左手握伤肢前臂下段,屈肘135度,前臂旋后位,用右手先摸清骨折片的位置及折面边缘,如单纯沿横轴错位者,食指置于向外旋转错位的内侧部分,拇指抵住向外下旋转移位的外侧缘,拇、食两指捏紧后,食指用力向内下按压,以使其下移及折面向上翻转,并同时内收前臂,以加大肘关节外侧间隙,使之复位。

(三)注意事项:复位前,认真分析X线片,明确骨块移位、旋转的方向和程度,务必摸清骨块边缘。操作时,着力于矫正旋转移位,避免反复整复。如肿胀明显,可用揉按法使肿胀消退,再行复位。

七、挤捏分骨:

(一)适应症:凡是两骨并列部位发生骨折,如尺、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掌骨及跖骨骨折。骨折断段,因骨间膜或骨间肌的收缩而互相靠拢,必须用此法方能达到复位的目的。

(二)方法: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骨折间隙前侧,食、中、无名指置于相对的后侧。两骨骨折线在同一平面时,手指着力点置于骨折处,如不在同一平面时,着力点应置于两骨折线之中间。在牵引前即行对向捏挤(图5~5),并随着牵引力的加大,逐渐加大分骨力量,即可使靠拢的骨折段分开至正常宽度。

图5~5 挤捏分骨手法

(三)注意事项:捏挤时,指腹宜紧贴皮肤,不要在皮肤上来回摩搓,或以指甲掐压,以免损伤皮肤。

八、折顶回绕:

(一)适应症:折顶适应于横断或锯齿型骨折,且伤员肌肉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迭移位,如尺桡骨骨折、股骨干骨折等。回绕手法适应于骨折断端间嵌夹有软组织或背向移位的斜面骨折。

(二)方法:折顶时,术者用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四指重迭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两拇指用力向下挤按突出的骨折端,使其加大角度。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远、近端的骨皮质已经相顶时,尔后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向上提,拇指仍然用力将突出的骨折端继续向下推,在拇、食两指中间,形成一种剪力,即可迫使骨折正确复位(图5~6)。

图5~6 折顶手法

回绕手法,当有软组织嵌入骨折端时,先行拔伸牵引,使嵌入的组织解脱,然后放松牵引。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骨折段,按原来移位方向逆向回转,使断端相对。对背向移位的斜面骨折,按受伤机理和X线片判断背向移位的经路,按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回绕,迫使骨折复位。

(三)注意事项:回绕手法务需谨慎,以免损伤血管神经,回绕过程中如有阻力,应改变方向。

九、对扣挤合:

(一)适应症:骨干端粉碎骨折有侧向分离移位者,如肱骨髁间骨折、股骨双髁骨折、胫骨近端骨折、踝部骨折等。

(二)方法:伤肢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手掌放于骨折部两侧,其他四指交叉环抱,两手掌同时均衡用力向中心对挤扣合(图5~7),即可使分离复位。

图5~7 对扣挤合手法

(三)注意事项:要摆正肢体位置。操作时,有重迭移位者,应先矫正重迭移位。

十、按摩推拿:

(一)适应症:各类骨折整复后,均用此法以整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特别对靠近关节附近的骨折,尤为重要。在解除外固定后,如伤肢有瘀血、凝滞、肌腱粘连等亦适用。

(二)方法:骨折复位后,助手稍加牵引,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另手按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先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捏患处之筋肉,以解除肌肉之痉挛,宣通筋络。

(三)注意事项:手法要轻柔,防止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再错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