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50页(2138字)
本病是指新生儿出生前后,主要因缺氧和(或)产伤所引起的颅内出血性病变。由缺氧所致者,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产伤所致者,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的新生儿。其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程度不同而异。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病属中医学“胎惊”“胎风”“胎癎”“昏迷”“囟填”等病证范畴。由产伤所致者,乃脉络受伤,血溢脉外,离经之血积于脑内形成瘀血肿块。非产伤所致者,中医学认为“胎惊之病,得之于母腹。”即认为产前因素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盖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比一般足月儿更甚。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之力减弱;血不足,则血脉不充,两者均可使血行不畅而致血瘀。血瘀脑内,可见惊癎,气虚之极,阳气衰败,临床可见阳脱气衰的各种证候。
【辨证论治】
(一)血瘀惊癎 可见于产伤和(或)缺氧引起的颅内出血,临床以中枢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
〔证候〕躁动不安,尖叫发癎,肢体抽动,凝视少眠,呼吸不整,面肢发绀,前囟隆。舌暗红或有瘀点。指纹滞。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定惊。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钩藤散加味。两方的组成分别见病毒性肝炎节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原表中桃红四物汤的用量应酌减,并应小于1岁的剂量。
〔按语〕桃红四物汤中桃、红、赤、芎、归活血祛瘀,生地凉血止血,配当归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现代药理研究,全方具有耐缺氧、抗休克、利尿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时,加用人参大补元气、安宁心神。加天麻平肝熄风、定惊抗搐,与人参配伍益气扶正、定惊安神。加蒲黄、白茅根活血祛瘀、凉血止血。钩藤散的作用见上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二)阳脱气衰 多为“血瘀惊癎”进一步恶化造成,或病始即为颅内大量出血的急剧恶化型。临床以中枢神经抑制症状为主要表现。
〔证候〕面色晦暗,目合口开,气息低微或暂停,手撒肢冷,对外界刺激反应差,不会吞咽,呈昏迷衰竭状态。前囟隆紧,舌质淡或暗紫。指纹淡或隐,或淡紫而滞。
〔治法〕回阳救脱,益气活血。
〔方药〕急救回阳汤加味。
【歌诀】 急救回阳附草姜,人参白术桃红汤。
〔按语〕本方为《医林改错》之急救回阳汤原方,以人参易党参,加当归、赤芍组成。表中前三味药系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阳祛寒,回阳救逆。干姜辛热,使温阳救逆之力更大,炙草甘缓,补脾胃而缓和附、姜之烈性。四逆汤全方具有升血压抗休克,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显着提高血清IgG水平及对正常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T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四逆汤加人参益阴救逆,名四逆加人参汤,此谓回阳复阴之法。白术补脾阳、利水湿,药理研究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桃、红、归、赤为活血、养血、化瘀之品。
【单验方】
1.云南白药 我们及长春等地应用白药内服治疗本病,每次15~60mg,每日2次,连用3~5日。
2.蒲黄钩蝉饮 蒲黄4g,钩藤3g,蝉蜕、车前子各2g,地锦10g。每日1剂。本方为笔者自拟方。详见第十三章案四。
【体会】本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在胎龄不足32周或体重低于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其病死率高达50%。近年来由于围生前监护技术的进步,因产伤所致的硬脑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较少见,而由缺氧引起的脑室周围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目前对本病的诊断,通过腰椎穿刺或B型超声、CT、磁共振等检查,可明确出血的部位、程度及病变类型,并能对预后作出估价。但在保守治疗方面仍缺乏满意的疗法与疗效。因此我们主张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以期降低病死率。在选用定惊之剂的中药时,钩藤对颅内出血伴脑水肿所致的惊厥及呼吸障碍,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实验证明,钩藤碱能兴奋呼吸中枢,同时对中枢神经又具镇静作用。在选用祛瘀止血的中药时,蒲黄与白茅根合用,不仅能活血祛瘀、凉血止血,且这两味药均兼有利尿作用,尤以白茅根的利尿作用为着,这对于降低患儿的颅内高压是有益的。在祛邪化瘀时,尤其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要特别注意扶其正气。在喂药困难时,可将中药煎剂或云南白药通过鼻饲管分次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