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55页(2096字)

小儿传染病是儿童时期重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率高,也是儿童期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国医学家在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着作,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奠定了中医学关于传染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小儿急性传染病多属于中医学外感热性病或温热病的范畴。其病因多为六淫、疫疠之邪。例如不少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风热外邪而致;多种消化道传染病是由于湿热外邪所侵;麻疹、百日咳、乙型脑炎、中毒型痢疾等则多系疫疠之邪引起。其他如寄生虫、饮食不洁亦可引起各种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至于劳倦与七情则是诱发小儿传染病的原因。

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辨证,虽然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看法,但目前大家主要是按卫气营血与六淫辨证,或按六经辨证;某些传染病则可按八纲或脏腑进行辨证。

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季节与气候的变化,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关系,故临床上也常根据病因、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的不同而将传染病分为不同的类型。本节简要地将与急性传染病有关的几个传统名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伤寒: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外感风寒引起的病证,多发生在冬季,其他季节亦可发生。如小儿感冒等病多属此范畴。

(2)风温:是冬春两季感受风温邪气所致的热性病。如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多属此范畴。

(3)春温:温病发于春季者称春温。即发生在春季的急性热病。它和风温的不同点,在于先有内热,再加外感邪气,内外俱热。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多属本证范畴。

(4)湿温: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因夏秋之交,炎热多雨,湿热正盛。本证系感受湿热之邪而发生的热性病,往往先有内湿的特点。小儿传染性肝炎、伤寒等多属此范畴。

(5)暑温:多发生在夏季或初秋,系因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急性热病。暑温若发生于秋季,又称“伏暑”。因暑多挟湿,故暑温与湿温相似,但暑温偏重于暑,发病较急;而湿温偏重于湿,发病较缓。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属本证范畴。

(6)秋燥:发生于秋季气候干燥时期,因感受燥气而发生的热性病。燥为阳邪,最易伤津耗液,它常与其他病邪相兼而致病。秋燥中的凉燥虽然病始偏凉,但可较快地转化为热。秋季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等多属此范畴。

(7)瘟疫:瘟者系急性传染病之总称。瘟疫是泛指某些急性传染病。凡具有流行广泛、病情险恶、变化急剧等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均可称瘟疫。

(8)温毒:传染病的病邪可统称为“毒”气。温毒是指冬春两季感受温毒邪气,而引起以头、腮、喉等部位肿胀为特征的急性感染。小儿白喉等多属本证范畴。

关于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中西结合、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紧紧抓住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三个环节。对传染源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观察;对传染途径应消灭四害(老、蚊子、臭虫、苍蝇),加强对饮食、水源的管理,重视个人防护,切断传染途径;对易感者,除注意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加机体对疾病的一般抵抗力外,还应积极推广预防接种。目前各地采用中草药及民间验方对传染病进行预防的办法很多,有些尚需进一步验证,有些则效果较明显。如室内熏醋,点燃含苍术、艾叶等药的盘香作空气消毒;服用地锦或大蒜预防细菌性痢疾;采用土膝预防白喉;煎服茵陈、板蓝根、栀子预防传染性肝炎;单味板蓝根内服或用板蓝根注射液预防流行性腮腺炎;以及大蒜预防百日咳等。

现代医学科学的进展发现细菌、病毒等是导致传染病的病因,并发现抗生素等有针对性药物的应用,是目前防治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如结核病用抗痨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仍为传染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中医中药治疗传染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辨证论治所用中药中有不少具抑制病毒、细菌、退热等作用。另一些方药虽不抑菌,但能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因此亦可防治部分传染病,有的甚至可以治疗西医药疗效不佳的病例,如慢性痢疾、慢性肝炎或乙脑高热不退、惊厥不止者。因此,就小儿传染病而言,病毒性传染病常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细菌性传染病则多以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为主。对西医疗效不佳或危重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则可获得更好的效果。中医治疗传染病虽一般按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对烈性传染病则常应按卫气、气营同病论治。亦有应用预见性地及早进行“截断治疗”以提高疗效。如对流脑、乙脑及早应用安宫牛黄丸等治疗,可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上一篇:麻疹 下一篇: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