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154页(2415字)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解剖颈下2~3厘米处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7%,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可分为三型:
一、无移位的嵌插骨折(图10~6)。
图10~6 无移位嵌插型肱骨外科颈骨折
二、外展型:肱骨头内收,肱骨干外展,断端外侧嵌入,内侧分离(图10~7)。
图10~7 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
三、内收型:肱骨头外展,肱骨干内收,断端内侧嵌入,外侧分离(图10~8)。
图10~8 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
【症状及诊断】 伤肩疼痛、肿胀,不能活动,上臂前内侧常有较大皮下瘀斑,大结节下部有明显压痛,应注意与肩脱位相鉴别。摄肩部正侧位X线片可确定诊断和区别骨折类型。
肱骨外科颈骨折与肩脱位鉴别表
【整复方法】 伤员取坐位,用血肿内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将伤肢前臂放于中立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伤侧腋窝,用力向上提拉;另一助手握持肘部,沿肱骨纵轴向下作对抗牵引。待重迭移位矫正后,再进行整复。
外展型骨折,术者用两手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向内向上推顶,其他四指环抱远段内侧向外端提(图10~9)。同时助手内收肘部,即可复位。
图10~9 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复位手法
内收型骨折,术者两手拇指抵于骨折远段的近端向内推顶,其他四指提拉远端外展(图10~10)。同时由助手在牵引下外展肘部即可复位。
图10~10 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复位手法
以上手法整复后,X线片仍显示一侧骨皮质有嵌插,脓骨头有旋转时,应进一步矫正。如向前成角过大,术者可站于伤肢后侧,用两手拇指抵于骨折近段后侧,其余四指环抱肩前侧,即骨折远段,在持续牵引下,助手持伤员前臂缓缓举过头顶,同时术者拇指抵住骨折近段向前推顶,其余手指将骨折远段向后扣拉(图10~11)。如听到骨响,则说明成角畸形得到矫正,此时再把伤肢放回中立位。
图10~11 肱骨外科颈骨折矫正向前成角手法
【固定方法】 小夹板固定。
一、器材:长木板3块,上过肩,下达肘,上端烤成向外弯曲,短板1块(内侧板),上至腋窝,下达内上髁,一端用棉花包成蘑菇头形(见图6~8)。平纸压垫1个。棉垫、三角巾、束带等。
二、方法:四层纱布包敷上臂。如有向前移位,远折端前方放一平垫,胶布固定。先放内侧板,外展型骨折,将内侧板的蘑菇头向上,放在腋下;内收型向下,放在内上髁上部。再放前、后、外侧三块超肩夹板,三条布带捆扎固定臂部。上端用一长束带将前、外、后三板交叉连结在一起,超肩固定,并用一布带拴住前后侧板上端及束带,绕过对侧腋下固定(图10~12),前臂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图10~12 肱骨外科颈骨折小夹板固定后
三、固定时间:成人四周,小儿三周。
【注意事项】
一、整复后两周内,每日调整布带松紧一次。每3~4日X线透视检查一次,发现移位,及时矫正。功能锻炼,整复后即可进行手及腕关节活动,一周后开始进行肩、肘功能锻炼。外展型者需防止外展活动,内收型者需防止内收活动。
二、内侧板的放置,下端不应超过肱骨髁上,上端蘑菇头不应过度抵压腋部,以避免压迫血管神经。
三、无论内收型或外展型,有向前移位者、固定中易出现再移位,应注意保持上臂轻度前屈位,避免后伸。
四、对有轻度侧向移位和10度以内成角畸形的儿童伤员,骨折愈合后对功能无影响,不必追求解剖复位。作者曾遇一例16岁全错位外展型骨折,因就诊太晚未能整复,后经积极练功,一年后外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五、手法复位失败的青壮年病例,估计以后可有肩关节功能障碍者,可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附】 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采用肩关节前上内侧切口,自肩锁关节前方开始,于锁骨外1/3前缘向内转,沿三角肌内缘下行至三角肌肱骨抵止部,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及筋膜。将头静脉连同部分三角肌纤维拉向内侧,向外横行切断在三角肌锁骨抵止部,将其翻向外面,显露骨折断端。复位后,用直径2毫米之不锈钢针,分别由骨折远段的前、后侧向上,交叉通过骨折线,进入肱骨头5厘米(图10~13),弯曲针尾留于皮下。术后以三角巾悬吊前臂,4~6周拔出钢针。
图10~13 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交叉钢针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