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整骨手册

肱骨髁上骨折

书籍:整骨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164页(4197字)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较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22%。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可分为四型。

一、伸直型:临床多见,占90%。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远断段向后向上移位(图10~18)。

图10~18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

二、屈曲型:骨折线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远段向前移位(图10~19)。

图10~19 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

三、粉碎型:多见于成人,常由直接暴力造成。

四、幼儿低位型:多见于5岁以内的小儿,骨折线在肱骨滑车的上缘,肘内翻发生率甚高。

以上四型,又可根据侧向移位方向的不同而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尺偏型:骨折远段被推向内侧,其外侧骨皮质断裂,内侧骨皮质塌陷,骨膜被掀起(图10~20),复位后不稳定,容易再向尺侧移位或倾斜,肘内翻发生率最高。

图10~20 肱骨髁上骨折(尺偏型)

桡偏型:骨折远段被推向外侧(图10~21)。此型骨折即使不完全复位,也不易发生肘外翻,如果矫正过度,则易并发肘内翻。

图10~21 肱骨髁上骨折(桡偏型)

【症状及诊断】 肘部疼痛肿胀,广泛皮下瘀血,有明显压痛,上臂缩短,肘关节曲伸功能丧失,可触有骨擦音。伸直型肘部向后突出,肘关节呈半屈位,应注意与肘脱位鉴别。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后脱位鉴别表

【整复方法】

一、伸直型:伤员仰卧,在适当麻醉下,一助手两手握持伤肢上臂,另一助手握伤肢前臂,使肘关节略屈,前臂旋后位(肱骨髁上骨折多有旋前畸形),对抗持续牵引,待重迭移位和旋转移位矫正后,术者一手握骨折近段,一手握骨折远段,用推拉法矫正侧向移位(图10~22),再将两手四指置于肘窝前方扣住骨折近段向后拉,两手拇指顶住鹰嘴部,用力向前推顶。同时,令远端助手将肘屈曲70度,即可复位(图10~23)。尺偏型骨折复位后,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另一手握前臂肘关节略伸直,并将前臂向桡侧展伸,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或稍桡偏,以防止发生内翻。

图10~22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手法(推拉法矫正侧向移位)

图10~23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手法(矫正前后移位)

二、屈曲型:矫正重迭移位时,肘关节应在屈曲位(120~90度)牵引;矫正侧向移位时,手法同伸直型;矫正向前移位,术者可用两手拇指由前方抵住骨折远段向后推顶,两手四指由后侧托住骨折近段向前提拉,即可矫正。

三、粉碎型:在助手徐徐牵引矫正重迭移位后,术者用两手掌抱住内外髁部,用力对扣捏合,即可使分离的骨片合拢。然后,术者一手握住骨折近段向后按压,一手由后侧握住粉碎的远段向前推送,即可复位。

【固定方法】

一、小夹板固定:

(一)器材:肱骨髁上夹板4块(直板3块,叉形板1块),直角铁丝托1个,梯形垫1个,平垫两个,布带、绷带等。

(二)方法:助手维持伤肢位置,术者用四层绷带松松包绕上臂及肘部。根据骨折类型放好纸压垫,伸直尺偏型骨折远断段的后侧,放梯形垫,内侧放平垫,近断段的外侧放平垫。屈曲型,骨折近段后侧放平垫,近段外侧和远段内侧各放一平垫。各压垫放妥后,用胶布固定。三块平板分别放在内、外、后侧,叉形板放于前方,先捆上臂两条束带,最后一条将叉形板两角连同外、后、内三板,交叉连结扎紧,超肘关节固定(图10~24),最后用铁丝托托住前臂悬挂于胸前。伸直型前臂旋后位屈肘90度;屈曲型前臂旋后位曲肘145度;低位髁上骨折屈肘110~130度,肘外翻位固定两周后,改为屈肘90度位。

图10~24 肱骨髁上骨折小夹板固定方法

(三)固定时间:儿童2周,成人3周。

二、闭合插钢针固定:适用于因肿胀严重,复位后不能用小夹板固定或复位后不稳定者。

(一)器材:直径2.5毫米克氏钢针1支,直角型铁丝托1个,纱布、绷带等。

(二)方法:复位后,在无菌操作下由肱骨外髁斜向内上方插入钢针,使钢针斜行穿过两骨折段贯穿固定(图10~25),弯曲针尾,留于皮外,无菌敷料包扎。最后,置前臂旋后位屈肘90度,用直角铁丝托将前臂悬挂胸前。

图10~25 肱骨髁上骨折闭合插钢针固定方法

(三)固定时间:铁丝托固定两周,四周后拔出钢针内固定。

【注意事项】

一、开放性骨折就诊时间晚,局部高度肿胀,水泡形成,不能手法整复,或粉碎性骨片分离较大者,可用尺骨鹰嘴牵引,重量2.5~3.5公斤,通过调整牵引方向和重量使骨折复位。时间要求一般应争取2周内复位,最多不超过三周。待肿胀消退后,即改为夹板外固定。

二、整复后应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密切观察伤肢血运及知觉,每日调整布带松紧一次,防止束带过紧影响血循环,最初一周内最好每两天透视一次,发现移位应及时纠正。

三、伸直型者,一周内可作肩关节、腕关节和手指各种功能活动,一周后可做屈肘活动,两周后作伸肘活动。屈曲型者,一周后作伸肘活动,两周后作屈肘活动。

四、肱动脉和正中神经损伤是肱骨髁上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必须想到并密切观察肢端血供情况。凡有血管损伤者,不宜夹板外固定。如伤肢手臂发冷、发绀或苍白、疼痛、麻痹,桡动脉触不到,可采用早期复位和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继续密切观察有无其他缺血症状。如不见好转,则应立即手术探查。如单纯合并神经损伤,大多系挫伤所致,断裂者很少,无需急于手术探查,可经药物治疗观察1~2个月,如仍不恢复,可考虑手术探查。

五、对尺偏型,复位时要求矫枉过正,使其有轻度桡偏,复位后将肘外翻,使桡侧骨皮质嵌插,幼儿低位髁上骨折,整复中要使其桡侧偏和轻度外翻。对桡偏型,不要矫枉过正。如整复后一周发现骨折远段仍有向尺侧倾斜时,可改为肘关节伸直位,用外展挤压固定法矫正。

六、远折端旋前移位,易发生肘内翻,固定中由于前臂重力的影响及伸肌的牵拉,容易再出现旋前移位,故应注意保持前臂旋后位固定。

七、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后遗症,高者可达30%。内翻超过15度者,可在伤后1~2年行肱骨髁上外展截骨术矫正。如为尺偏合并向前成角和重迭移位,可于骨折后4~6周施行嘴手术;如为骨突阻碍影响关节功能而无向前成角畸形及内翻者,可于骨折愈合后4个月以上行骨突切除术。

【附】 鱼嘴式手术、骨突切除、髁上外展截骨术

一、鱼嘴式手术:肘后正中切口,自肱骨中下1/3交界处向下,至鹰嘴部稍向尺侧偏,达鹰嘴下3厘米,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游离并保护尺神经,“V”形切断肱三头肌腱,并将其向下翻开,纵形切开肱骨下段骨膜,行骨膜下剥离,充分显露骨折的远段及所连结的骨痂。用骨膜剥离器从骨折近段将骨痂及其连结的肱骨髁一并剥下,将其修剪成舌状,长6厘米,前侧修剪成内高外低呈5~10度倾斜。骨折近段,按冠状面纵形劈开,使呈鱼嘴样,将前唇修剪成外短内长,呈5~10度的斜形。将舌形骨痂插入近段鱼嘴内,并保持10~15度携带角,最后在骨痂和鱼嘴的桡侧钻孔,以10号丝线贯穿结扎固定(图10~26)。术后屈肘90度,石骨托固定。三周后去石膏,进行功能锻炼。

图10~26 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鱼嘴式手术

二、骨突切除术:行肱骨下端外侧切口,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上下延长,上方自肱二头肌和肱桡肌之间,下方到肘后肌及前臂其他伸肌腱之间,进入,深达肱骨,注意勿损伤桡神经深支。骨膜下剥离,显露骨突部,用骨刀斜形切除,至肘关节伸屈不受影响为度。术后一周开始功能锻炼。

三、肱骨髁上外展截骨术:行肱骨下端外侧切口,于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之间进入,骨膜下剥离,显露肱骨外上髁、鹰嘴窝和喙突窝的上缘及内上髁。按术前测定的内翻角度加正常携带角度,于肱骨髁上作尖端向内的楔形截骨,切骨时注意不要切断对侧骨皮质,如有向前成角,则须注意同时矫正。畸形矫正后,用两支直径2毫米的钢针,分别由外髁、内髁插入贯穿交叉固定,针尾留于皮下。术后石膏托固定三周,八周后取出内固定。

上一篇:锁骨骨折 下一篇:整骨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