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61页(6226字)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它与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包括已有心排血量减少,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这一阶段。

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气喘”“水肿”“虚劳”“血瘀”及“脱证”等范畴。病变在心,而与肺、脾、肾诸脏有关。此病的发生可由于先天缺陷,心气不振,心血不足,心脉失养;或由风湿病邪反复犯心,心血耗伤,心气虚弱,心脉失运;或由外感瘟毒,伤及心阴,进而阴损及阳等。就心而言,心气(阳)、心血(阴)不足为本,心脉瘀阻失运为标。气虽为血帅,贯脉于心,而其生成来源于脾、肾,出入治节于肺;但心气虚损又可导致肺气、脾气与肾气之不足。心气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甚则气滞血瘀,故有胸闷、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舌、唇、指趾端青紫及右胁下痞块(肝脏肿大);肺气不足,动则气短不续;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而气化不利,则致水湿停留而浮肿;水气上凌心肺,则出现心悸、咳嗽、气喘、痰鸣;肾主纳气,肾虚而不纳气则吸短呼长。病情迁延或险重者,可见心肾阳脱(即发生心肾虚脱)之证,如面色苍白,气短不续,多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辨证论治】

(一)气阴两虚 常见于轻、中度心力衰竭,多见于心肌炎、心脏炎患儿。

〔证候〕心悸乏力,动则气促,咳嗽少痰,低热或五心烦热,口渴饮不多,汗多(盗汗或自汗),两颧红,唇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

〔方药一〕生脉散(见第十一章感染性休克节)。

〔按语〕生脉散气阴双补,其方解见感染性休克节。经实验证明,全方有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主要通过改善心衰心肌的能量代谢、心衰心肌蛋白的代谢,兴奋垂体-肾上腺功能等作用而实现。有报道本方对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与毛花苷C(西地兰)对心肌的作用类似。

〔方药二〕天王补心丹(汤)。

【歌诀】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趣记:三婶(人参、丹参、玄参)早(酸枣仁)搏(柏子仁),当(当归)地(生地)住(朱砂)院(远志),即(桔梗)服(茯苓)二冬(天冬、麦冬)。(引自董汉良《方剂记忆法》,略加整理)

〔按语〕方中地、玄、麦、天滋阴清热,地、玄为主药;人参、丹、归益气养血和营;枣、远、茯、柏、朱养心安神(朱砂冲服);桔梗升提肺气;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滋肾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参、地、麦、玄、五均有强心作用,归、柏有减慢心率作用,五味、丹、归、枣、茯、朱有镇静作用。方中朱砂为汞的硫化物,本方不宜久服。且本方偏于寒凉滋腻,脾胃虚弱者慎用。

以上两方各有偏重,生脉散偏于益气敛汗、养阴生津,主治心力衰竭有热象、口渴汗多者;补心丹偏于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主治心力衰竭阴虚内热明显、睡眠不安者。两方可交替使用,均主治气阴两虚以心阴虚为主者。

(二)心脾两虚 多见于轻、中度心力衰竭或伴有心律不齐者。

〔证候〕心悸乏力,动则气促,喜叹息,自汗或盗汗,食少消瘦,腹胀或有下肢浮肿,睡眠不安。舌质胖嫩有齿痕,色淡,苔白。脉沉细弱或结代。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方药一〕归脾汤(见第十章贫血节)。

〔按语〕本型患儿有心气虚、心血虚与脾气虚的症状,故选用归脾汤,其方解见第十章贫血节。现代医学研究,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有强心作用,应用本方静脉注射,对家烫伤期休克的血压、呼吸、血糖均有一定的良好影响。方中酸枣仁有镇静作用,配合茯神、远志、眼肉可加强镇静作用。

〔方药二〕炙甘草汤。

【歌诀】 炙甘草汤姜桂参,麦地阿胶枣麻仁,

虚劳肺痿亦有效,复脉通阳兼顾阴。

〔按语〕方中炙甘草为主药,补益心气,配用参、枣健脾益气养心;阿胶(蒸后兑服)、地、麦、麻养心阴,补心血;桂姜温心阳,通血脉。诸药合用,使心气复而心阳通,心血足而血脉充,气血充沛,血脉通畅,则悸可定,脉可复。本方一般用党参,重证可用人参。浮肿者加①、②。现代医学研究,参、草、地、麦有强心作用,参、草、地、麦、桂及本方全方均有拮抗心律不齐的作用。实验表明,用本方灌胃于,能明显降低氯仿诱发室颤发生率;降低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降低乌头碱诱发大鼠室速和室颤发生率。用本方注射液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与涉及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抑制交感神经偏亢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凡有心律不齐者,均可在各型的方剂中加用抗心律不齐的药物或用本方加减。实验研究有用加味炙甘草汤(加酸枣仁、柴胡、茯苓、白术)静脉注射,能明显降低乌头碱所致室上性前期收缩(早搏)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

本方与处方一(归脾汤)均为补气养血方,而本方偏于治心律不齐。方中补益气血之功较着,且配伍了桂枝、生姜等辛温通阳之品,不仅能补气养血,还可通阳复脉,用于无热象患儿。而处方一中参、芪与白术相伍,补脾益气之力较强,方中配以养心安神之品,既可补心安神,又能益气摄血,故适宜于心脾气血两虚。

(三)心肾阳虚 多见于中或重度心力衰竭。

〔证候〕心悸气急,端坐呼吸,形寒肢冷,面色晦暗,唇指青紫,浮肿明显,动则多汗。舌体胖大有齿痕,色淡,苔白。脉沉细数或结代。

〔治法〕温肾利水。

〔方药一〕济生肾气丸(汤)。

【歌诀】 金匮肾气治肾虚,济生加入车膝,

二便通调肿胀除,用于心肾两阳虚。

〔按语〕本方为金匮肾气丸(前八味)加车、牛而成。方中附、桂温补肾阳,地、萸滋补肾阴,怀山药健脾,泽、苓、车利尿,丹、牛活血行瘀。诸药合用使阴阳协调,温肾利水。气促重者加①、②(②为成药冲服,有补肺纳气作用);脉结代者加③。

〔方药二〕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歌诀】 真武汤:见第三章新生儿硬肿症节。

(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痰饮方,健脾利水通心阳。

〔按语〕表中前五味为真武汤,本方温肾利水,使阳气得复,寒水得化,小便得利,则浮肿自消。用正交设计法研究真武汤对在体犬实验性心力衰竭的影响,表明该方能显着提高心衰的心肌收缩力,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氧供应,促进血液循环。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为主(茯苓为主药),与本方合方既温肾健脾,又利水消肿,其利尿作用比第一方为强,浮肿重者可选用本方。心律不齐者加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参、附有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苓、术、桂有利尿作用,参、草、桂有拮抗心律不齐的作用。苓桂术甘汤全方,具有抗心肌缺氧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正性心肌力作用。实验表明,该方能延长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明显保护作用,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家兔心力衰竭有促进恢复的作用。

(四)气滞血瘀 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或重度心力衰竭。

〔证候〕心悸乏力,安静时亦气促,面色晦暗或青紫,唇、指、趾发绀,胸闷腹胀,右胁胀痛,下肢或全身浮肿。舌质紫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活血散瘀,补益心气。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歌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与草,

柴胡芎桔牛膝等,活血祛瘀行气好。

趣记:桃红四物汤,柴(柴胡)姐(桔梗)赶(甘草)牛郎(牛膝),只(枳壳)要去血府,合称逐瘀方。(引自董汉良《方剂记忆法》,略加整理)

〔按语〕本方为原方加参、术、苓而成。方中归、桃、红活血祛瘀为主药,芎、芍活血祛瘀,生地与当归养血和血,牛膝祛瘀通血脉,柴、枳、桔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参、术、苓、草健脾益气。诸药合用,祛瘀而不伤正。方中参、草、地有强心作用;芎、芍、红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流量,特别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用全方进行药理研究表明,对蟾酥作外周血管灌流时,25%的制剂能使周身血管立刻舒张,血流量加大,但用150%的全方药液时,则出现血管收缩。由于浓度不同,该方对外周血管具有舒张与收缩双重效应。对实验性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用本方煎剂后,可见细小动脉及细小静脉口径明显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数量明显增多,血流速度加快,血流停滞现象消失,微循环障碍明显恢复。用本方给小鼠灌服后,可明显降低氯仿所致小鼠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说明本方有显着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此外,本方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可使小鼠在缺氧状态下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抗缺氧作用),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镇痛等作用。

(五)心肾虚脱 又称心肾阳脱或亡阳。多见于心源性休克。

〔证候〕心悸,气短不续,吸短呼长,喉内痰鸣,烦躁不安或神疲乏力,浮肿出冷汗,四肢厥冷,面、唇、指苍白或青紫。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益气复脉。

〔方药一〕参附汤(见第十一章感染性休克节)。

〔方药二〕四逆汤(见第十一章感染性休克节)。

〔按语〕参附汤为益气回阳救脱的代表方,临床以四肢厥冷,汗出,呼吸微弱,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多用于真气大亏、阳气暴脱之证。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以四肢厥冷,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微等具全身虚寒证为辨证要点。适用于阴寒内盛而有亡阳之危者。以上两方的方解,均见第十一章感染性休克节。临床上出现亡阳之危象时,除选用或合用以上两方外,还应积极地制定中西医结合抢救方案,使之转危为安。

【单验方】

1.生(参)脉散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 我们用参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与生脉散(党参、麦冬、五味子)两种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次1~2mL,每日1~2次,获得较好疗效。有些患儿应用毛花苷C等毛地黄制剂已达饱和量,而心力衰竭尚未控制,应用参脉散后症状明显好转,心力衰竭得到基本控制。有报告用参麦注射液(红参、麦冬),小剂量(<1mL/kg)可升高血压,而大剂量(>1mL/kg)则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临床研究报告,每日静脉滴注20mL参麦注射液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可使68.8%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临床应用时,可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注射,10~15日为1疗程。结合中医辨证,本药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2.参附注射液 含红参、附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较着,尤其适合于血压偏低、心肌收缩力减退或伴有休克的心力衰竭患儿。结合中医辨证,本药可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故适用于心肾阳虚、心肾虚脱型。静脉滴注时,可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缓慢注入。

3.丹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用法用量可参考第三章新生儿硬肿症节及第三章缺氧缺血性脑病节。

4.强心汤 本方益气扶阳,化瘀逐饮。为国家级名老中医高濯风的效验秘方。由红参、黄芪、山萸肉、丹参、葶苈子、甘草组成。临证若见肢冷脉微、喘急不得卧者,加附子、肉桂、泽兰温阳活血。若胸闷隐痛,唇甲发绀,或肝脾大者,加赤芍、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体会】本病在中医学中无专题论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了有关本病的分型与治疗的报道。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小儿心力衰竭除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型合并心力衰竭外,一般均以虚为主,辨证应首辨阴阳。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临床辨证常分为以心阴虚或以心阳虚为主的两大类。本节第一型主要属心阴虚,应以养阴益气为主;第二与第三型则属气虚、阳虚,应益气复脉、温阳利水。不论气虚或阳虚,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或浮肿等本虚标实之证,其治疗原则应祛邪兼以扶正,如第四型。心力衰竭重证或晚期出现心肾虚脱时,则需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如第五型。本节辨证分型与轻、中、重度心力衰竭的关系,是近十余年来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按照上述中医辨证施治,对本病轻至中度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一般均可获得一定的疗效。对中或重度心力衰竭,或有急性肺水肿表现者,则应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