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17页(2115字)

尿崩症在儿科较多见,临床以烦渴、多饮、多尿和排出稀释性尿为特征。可分为中枢性和肾性尿崩症两大类。中枢性是由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又称精氨酸加压素,AVP)不足,垂体储存与释放抗利尿激素不足,导致肾小管对水分回吸收障碍而尿量大增。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多。中枢性尿崩症比肾性尿崩症多见,发病率约为9∶1。

尿崩症属中医学“消渴证”的范畴。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肺、胃、肾阴亏所引起。本病常有肺胃燥热,肺胃热盛则多饮;肾阴亏虚,下元不固则多尿。热盛是由于阴亏,而阴亏又常由于热盛,两者互相影响。疾病迁延日久,亦可由阴虚发展至气虚、阳虚,而表现为阴阳两虚。

【辨证论治】

(一)肺胃燥热型

〔证候〕烦渴多饮,口干,咽干,舌燥,小便频数,大便正常或燥结。舌边及舌尖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数。

〔治法〕清养肺胃。

〔方药〕消渴方加减。

【歌诀】 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乳研,

清养肺胃治消渴,肺胃燥热服之痊。

〔按语〕本方为原方去牛乳,加麦、葛、茅、参而成。方中花、葛、藕生津止渴,原方系用鲜藕,故不应入煎,可捣汁和服;黄连清胃降火;地、麦、参养阴益气。尿多加①、②、③,热重加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参、螵、内金均有抗利尿作用。肺胃郁热,煎熬津液,烦渴多尿时,也可用人参白汤(见第十二章发热节)。

(二)肾阴亏虚型

〔证候〕小便频数量多,腰酸腿软,头晕,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数。

〔治法〕滋阴益气,固摄下元。

〔方药〕六味地黄丸(汤)合五子饮加减。

【歌诀】 (五子饮)五子衍宗能益肾,菟味枸杞车覆盆。

六味地黄丸见第七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节。

〔按语〕本方为六味地黄丸合五子饮减车前子加金、螵而成。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方解见第七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节。五子饮中菟、枸滋补肝肾、益精养血、缩尿,枸杞子善滋肾阴、补水制火、生津止渴;覆、五滋肾益肾,生津、缩尿、涩精,固摄下元;菟、枸、覆均有助阳作用,加金、桑固精缩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覆、菟、螵有抗利尿作用。

(三)脾肾阳虚型

〔证候〕尿多如清水,夜尿亦多,常有遗尿,口渴喜饮,面色白,四肢不温,畏寒,少气懒言,食欲较差。舌淡胖嫩,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固摄,暖脾益气。

〔方药〕金匮肾气汤(丸)合五子饮加减。

【歌诀】 五子饮同上方;金匮肾气丸见第六章哮喘节。

〔按语〕本方为金匮肾气丸合五子饮去泽泻、丹皮、车前子,加金、螵、参而成。两方温补肾阳,固摄下元,党参、山药兼补脾益气。金匮肾气丸方解见第六章哮喘节,五子饮方解见上方。

【单验方】

1.三消汤 浮小麦10~15g,黄芪、党参各5~15g,伏肝10~30g。本方可用于有阳虚症状的患儿,方中浮小麦有抗利尿作用。

2.玉泉散 天花粉、葛根、怀山药、黄芪各5~10g,知母3~10g,五味子3~6g。本方适用于有阴虚症状的患儿。

【体会】尿崩症的治疗是长期的,常以年计。西医对中枢性尿崩症应用垂体加压素制剂等;肾性尿崩症可选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等,能使尿崩症短期缓解。中医辨证论治亦能缓解症状。我们辨证论治多例,均使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在停药后症状则常复发。有待今后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佳方案。一些“特发性尿崩症”,在多年追踪后亦有发现颅内肿瘤者,说明长期追踪的重要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