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团组织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实务手册》第804页(4866字)
无论从加强社团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开展社团党建的角度,理解社团的结构特点和现实社会功能,对于适应社团运作机制,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1.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相比,社团组织在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定的自发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通常由权威部门为达到一定目的,自上而下地建立;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甚至人员构成等在单位建立以前一般都已确定,以后如果需要作出改变,一般也通过自上而下的渠道加以确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并非所有的单位都具有这一特征,例如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自下而上地发起、组织,但这些单位都有明确而具体的、通常是严格限定的目的,运作方式一般也由法律作出严格限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团一般也由权威部门建立,并比较严格地对其活动进行管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过程中,社团的进入机制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权威部门不再兼有社团的直接发起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单个或多个法人(可能还包括自然人)就可发起、申请建立社团;社团的目的可以是明确限定的,也可以是相对宽泛的;其活动范围通常是在社会、文化领域,也可以涉足经济部门,甚至可以建立企业,间接从事经营活动。对社团的管理一般不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而是依照法律进行原则上的规范。虽然多数社团都愿意挂靠一个或数个政府(或其他类型)的职能部门,但被挂靠部门并不实际负责对挂靠社团的具体领导和日常管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威部门的需要已经不是建立社团的初始动机,更不是必要条件,相反,只要存在特定的社会需要,存在一个具有特定要求的社会群体,同时又有法人或自然人愿意发起,就可以建立社团。这种自发性特点导致了社团目的的多元性,既可以是服从和服务党、政府或其他权威部门需要,也可以与这些权威部门的要求并无关联。
(2)社团具有一定的松散性。与社团相比,单位是一个内部联系紧密的社会组织,单位与其中个人联系的纽带,首先是一种利益上的依存关系,无论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是如此。因此,个人与单位必须处于密切的联系之中。在多数情况下,每个工作日都必须到岗、必须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在单位内或以单位名义进行的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单位的目标。
社团与其成员之间一般不存在基于个人利益或报酬的紧密联系,其成员之间一般也不存在结构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团目标的实现主要与成员群体有关,任何地位的单个成员并不具有结构性功能,其积极与否与社团能否正常运作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社会环境或气氛发生改变,支撑社团存在和积极活动的那个群体大大缩小甚至消失,才会对社团的存在造成关键性的影响。一般社团任何成员的离开或采取消极姿态,对社团不会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社团的内部制度一般并不刻意约束其成员的行为,也不要求成员必须以某种形式为社团发挥特定的作用。事实上,由于缺乏那种基于物质利益的依存关系,社团本身也缺乏约束其成员行为的手段。同样,虽然社团活动一般都有一定规则,例如每月、每季、每年进行一些例行的活动,理事会或其他类型的领导机构也有任期限制,等等,但这并非一定要严格执行。
社团的松散是一种与社团的地位作用直接联系的制度性质的松散,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难避免的随意性。由于社会地位、经济资助或其他原因对特定社团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社团的这一特点,增强或降低社团活力,改变社团活动内容和方向,以达到自己的特定目的。事实上,某些社团成立之初,其发起人的初衷可能就不是那些写在章程上的东西,而仅仅是要利用社团这一形式,来达到其他相关的或不很相关的目的。
(3)社团志趣或专业导向性。在单位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单位的目标,个人的志趣和专业只是在与单位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满足和发挥;很多能够表现个人价值并因此获得内心满足的志趣和特长在单位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例如一个对人文科学感到兴趣并有一定基础的人,在一个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单位中一般不会受到重视,除非单位出于活跃业余生活的考虑,即使在工作之外也不会为其兴趣的满足提供条件,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例如绘画、音乐、强身健体和种花养鱼等等,不胜枚举。在这个意义上说,单位中的个人是多样化的,他们除了通过为单位服务来实现个人的物质利益以外,并没有进一步的共性。
这一方面,社团与单位截然相反。社团本身就是以满足某种专业或兴趣的发展为目的建立起来的,否则既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支撑其发展的社会群体。社团活动一般围绕特定专业和兴趣进行,每一个社团中都聚集了一批志趣或专业相同并有相当优势的个人。虽然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在社团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度,但专业上的优势应当是个人在社团中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尽管许多现任的或离任的行政官员在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些职务实际上都带有名誉性质。社团的活力、社团的发展方向,往往取决于那些专业上优势明显并关心社团发展的能动分子,而不是那些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们。在这个意义上说,社团一般具有那种排斥非专业人员的自然倾向。
(4)社团的内聚力。单位和社团都有其内聚力,但其性质不完全相同。市场经济环境下,单位把不同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凝聚力,首先来源于其满足个人获得物质利益的能力。近年来不少单位都强调“企业文化”,以便强化个人对单位的忠诚和向心力。这种“文化”可能对个人选择单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改变单位内聚力的那种功利主义性质。无论创造出何种“企业文化”,都不可能满足单位内所有人文化的或非功利的需要。一旦满足物质利益的能力消失,单位将立即解体,任何“企业文化”都不可能重建那种内聚力。
社团的内聚力则直接产生于满足个人非功利追求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是否参加某一特定社团纯属个人的自愿选择。只是由于社团或类似社团的组织集中了一批与自己志趣或专长相同、社会地位相近的人,在那里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能够有更多的讨论、交流因而使自己的专长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个人才有参加社团的冲动,并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除非自身志趣或专业水准与所参加的社团发生脱节,或社团失去活力,对社团向心力就不会消失。
这种由于非功利追求形成和强化的社团内聚力,比其以物质利益为纽带的单位内聚力可能更加有力,也更具有社会号召力。一个成功而有影响的社团常常能够在或大或小的地域范围内汇聚本专业所有最优秀的专家,从而对本地甚至其他地区该专业的发展施加广泛的影响,内聚力也因而更趋增强。
2.特殊的结构特征,使社团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主要为:
(1)社会中介功能。从社会结构整体看,社团的类组织结构和网络结构使其具有社会中介组织的特点和功能。社团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纽带。能够提供组织间或个人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跨越行政隶属关系和跨越单位建立的横向社会联系,因而可以通过社团在政府、单位、个人之间以及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建立非行政的连接方式和沟通渠道。
(2)政治载体功能。包含三层涵义:一是社团代表和维护成员的共同利益,因而往往成为民主制衡的一种力量,在民主化参与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指社团往往成为意识形态等政治观念传播的载体,包括受到政治势力控制、带有某种政治意图的各类经济性、文化性、公益性社团和基金会组织等。三是合法的社团发展必须与政府意志保持一致。
(3)社会整合功能。社团作为一种类组织,面向个体需求,依据成员的专项需要而建立,帮助解决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特殊利益群体问题、志趣问题等,避免因特殊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社会问题。
(4)文化传播功能。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各类社团均有自己的宗旨和社团精神,并演绎成社团亚文化,对社团成员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指社团亚文化处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中,并受其影响,社团活动因此而常常可以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传播的载体,表现出主流文化的特征。
3.从上述功能看,社团是介于政府与个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非政府组织,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可以有效地弥补政府社会调节功能的不足,同时也将为社团成员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和横向联系提供一种新的渠道和途径。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团发展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各类社团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组织支撑。从整个改革进程看,政企、政事、政社能否真正分开,不仅取决于改革的决心和策略,更在于能否在政企、政事、政社之间生长出新的社会结构要素来支撑,以便政府得以从市场和社会事务的微观操作中摆脱出来。目前在改革中出现政府和企业都很吃力的局面,正是由于在既有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始终缺少“第三种力量”来承接政府及企业转移出来的社会职能。在这种情况下,社团固有的中介功能和服务功能就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2)在经济领域,行业协会等经济性社团是推进市场经济有序高效运转的重要力量。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为了维护它们的共同利益而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其最主要的任务是服务企业,维护企业利益。在承担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客观上担当了如下角色:①作为同行业的联合体,常常通过协调成员企业的关系,发挥着市场经济中观层次管理的主体作用,成为同行企业的“自我管理中心”;②作为同行企业横向联系的有效通道,有利于加强同行企业间的合作和有序竞争,推进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成为行业经济效率提高的“助推器”;③作为同行企业共同利益的代表,也是会员企业的对外信息沟通渠道,成为行业经济发展的“信息中心”。
(3)在社会领域,社团是推进社会整合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显然,社团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承接作用以及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作用,都是社团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具体体现。这种作用在社会事业发展领域可以分解为:①合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社团为人们自觉组织起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共同问题,提供了途径;②解决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福利。社团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互助活动,为形成发展社会事业所需的多元投入机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解决特殊群体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③社团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社会自我管理,提高社会有机整合程度。
(4)在文化思想领域,社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团的人群覆盖率将不断提高。参加社团活动,对人们思想的潜移默化作用会越来越直接和明显。而社团本身倡导的团结、互助等健康的社团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高层次专业科学文化团体,为科学文化成果的交流提供了渠道,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传播;一些承担民间性对外交流的社团,还为传播民族文化、吸纳国外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