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26页(2280字)

儿童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表现出与其智力水平不相称的活动过度、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和任性冲动,1/3以上患儿伴有学习困难及心理异常。过去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常把这类儿童看作顽皮,常反复教育,甚至惩罚,但均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近20年才引起重视,确认为一种病态,学龄儿童发病者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男女比例为4~6∶1,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病因】 病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遗传因素:患儿的父母和同胞中患多动症的比一般家庭为多,孪生子中单卵同病率比双卵者要高得多。

2.脑损伤:产前、产后的轻度脑损害是重要因素,主要与脑外伤、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和某些传染病、中毒等有关。

3.铅中毒:铅和多种重金属中毒可引起多动症。小儿少量铅的摄入常与接触塑料玩具、食品用具、油漆、含铅汽油排气、空气和水污染等有关。

4.神经活动及有关酶的问题:不少研究报告认为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脑内儿茶酚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等,其前身为多巴胺)功能不足及5-羟色胺活动亢进有关。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父母不和、家庭气氛紧张、家庭和学校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临床表现】 多动症最为常见的症状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性行为,现分述如下:

1.活动过度:患儿不分场合,表现过分不安静,过多地来回跑跳,上课时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或站起,甚至离开座位走动;有时特别多嘴多舌,过度喧闹;小动作多;喜欢危险的游戏,动作冒失,过分恶作剧,富于破坏性等。

2.注意力障碍:是本症必备的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特别是上课时不专心,不遵守纪律,极易受外界影响或干扰,在家做作业及参加活动常不能坚持到最后。

3.冲动性:患儿情绪不稳而波动性大,易冲动,自制力差,容易过度兴奋,如与同学打闹或欺侮小同学,脾气急躁,常不分场合地大喊大叫。

4.学习障碍:由于注意力涣散对学习缺乏信心和毅力,而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不佳。

5.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如精细动作笨拙,翻掌、对指动作不灵活,系鞋带、扣纽扣动作生硬,不能分辨左右,有空间位觉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诊断】 多动症的诊断以病史、观察、家长和教师的陈述为主要依据,应进行综合分析。美国康纳简易多动症量表可为诊断提供参考。多动症表现计分方法见表2-4。

表2-4 多动症表现计分表

注:总分15分或15分以上就有多动症可能。分数越高,则可能性越大。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精神分裂症:常表现为恐惧、孤独及不愿与人交往、行为怪异等。

2.舞蹈症:该病患者可表现活动增多,有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而多动症患儿能自控。

3.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可表现出类似多动症的症状,但智力明显低下,并有适应缺陷,在督促和辅导下,学习成绩也不能明显提高。

【治疗】

1.心理治疗:多动症常在心情紧张、焦虑、抑郁时加重。应解除对孩子的学习和家庭等方面的精神压力。患儿多因学习成绩不好和因调皮捣乱引起家长、教师和同学的歧视、拒绝、责备等,以致自尊心受损,而引起各种情绪或品行等问题。为此,做好父母和教师工作,帮助其认识到孩子的行为障碍属于病态,应在同情和爱护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对多动症患儿进行端正自我形象、恢复自尊心、振作精神和加强自控能力的锻炼是十分重要的。

2.行为治疗:采用定时穿珠或穿纽扣记数、走平衡木、平地走直线的方法训练患儿精细动作、协调动作和注意力。有条件者可去感觉综合训练室进行训练,有效率可达80%~90%。

3.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时,可选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利他林为常用药物,6岁或6岁以下儿童开始剂量为早餐和午餐前各5mg,周末及假日停服。以后根据疗效每星期可加服5~10mg,一日总量不超过30mg。如一个月内不见效,即停服。常见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头晕、心率加快、短暂失眠等。此外,还可用右旋苯丙胺、苯异妥英、丙米嗪等药物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