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84页(2370字)

以骨质绝对量的逐渐减少和骨质矿化过程的持续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称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降低致使易发生骨折,而且发生在一些看来是简单的动作和运动中。骨折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椎体、桡骨远端和股骨近端。

【病因】

1.年龄:老年人成骨细胞功能减退,男性70~80岁以后、女性绝经后发病率增加,骨形成减少。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使活性维生素D减少而影响钙吸收,酸碱平衡调节失常,血液有酸化趋势,使骨钙溶解。同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成钙结合蛋白不足或活性降低,影响钙吸收。

2.内分泌因素

(1)雌激素:雌激素对骨代谢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促进骨生成。而老年人血中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转换率增高,破骨作用大于成骨作用,发生骨质疏松。

(2)钙调节激素

①甲状旁腺素(PTH):老年人肾功能降低,可使血钙降低,导致PIH的浓度升高,使骨转换加速,骨吸收增加,引起骨质疏松。

②降钙素(CT):降钙素的靶细胞是骨、肾和部分小肠。降钙素能抑制骨细胞的骨吸收,拮抗甲状旁腺素的作用,因此降钙素缺乏会加速骨量的丢失。血中的降钙素低,可能是女性,尤其是绝经女性易患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

③活性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的主要靶器官是肠、骨和肾,其血中浓度受血钙水平的反馈调节。老年人血中活性维生素D的水平下降,引起负钙平衡。这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3)雄激素:影响蛋白质合成与骨基质形成,亦可直接影响成骨。

此外,甲状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生长激素,以及某些前列腺素都与骨的代谢有关。

3.遗传因素:可见于一个家庭的多个成员。

【临床特征】

1.患者周身骨疼,疼痛以脊柱、骨盆与骨折处为重,常为持续性疼痛。体位改变以及躯干前屈、后伸和振动都会加重疼痛,活动明显障碍。

2.驼背畸形,身材变小,乏力。

3.椎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等处多发。注意脊柱骨折在症状不明显时常被漏诊或误诊。

【治疗】

1.要让病人多吃含钙食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日光浴,活动时动作要稳,避免跌倒。吸烟、饮酒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应当戒除。去除不良的生活习惯,平衡膳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量能满足生理需要,适当进行体育活动。

2.药物治疗原则是减少骨量丢失,增加骨量,减轻疼痛,降低骨折的危险性。

(1)钙剂:包括氯化钙、磷酸钙、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

口服,每日1~2g,连服1年以上。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①骨质疏松症患者肠功能低下,单独用钙效果差,应与维生素D联用;②单独用钙不会发生吸收过剩,但与维生素D合用时,可能发生高钙血症,尿钙增加,形成肾结石乃至肾功能损害,故使用时,应定期检查血钙与尿钙;③有高钙血症、肾结石、严重肾功能障碍、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禁用。

(2)维生素D:口服钙三醇〔1,25(OH)2D3〕0.25~1.0μg/d;维生素D28000IU/d,连服6个月以上。副作用及注意事项:①大剂量连续长期使用会造成维生素D中毒;②小剂量长期使用会造成高钙血症。

(3)降钙素:肌肉注射,最初2周每天50~100IU。以后改为每周3次,连用3~6个月。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出现潮红及皮疹。过敏体质者和支气管哮喘者慎用。

(4)雌激素:结合型雌激素0.625mg/d或雌三醇1~2mg/d;17β一雌二醇0.1~2mg/d;己烯雌醇0.25~1.0mg/d;尼尔雌醇,每周1.25mg。如同时每天舌下含服甲基睾丸素5~10mg效果更好。

(5)雄激素:苯丙酸诺每周或每3周25~50mg肌肉注射。副作用:可引起女性男性化、浮肿、肝损害,长期服用可能诱发肺癌。

(6)二磷酸盐类:羟乙磷酸二钠(EHDP):200mg/d,连用2~4周后停药8~12周,再重复用药。双氯甲烷双磷酸二钠(骨磷:BONEFOS),预防用药:连续法:400mg/d,用6个月或6个月以上;间歇法:400mg/d,连用30天,停60天后重复。治疗用药:先用针剂静滴,每天300mg,3~5天;然后口服800mg,每天2次。骨痛控制后可减至400mg,每天2次。疗程长短视病情而定,建议用药6个月以上。

(7)异丙氧黄酮(CT-80)用法:每次200mg,每天3次,饭后口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