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94页(1861字)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使临终病人能舒适、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主要手段是对临终病人提供姑息疗法,但不放弃必要的特殊治疗,如某些抗肿瘤疗法可以缓解癌肿引起的疼痛。对临终病人,人们已经从过去单纯依靠治疗的医学观点,转向了关怀的医学观点,并进一步从单纯延长生命的思想方法转向考虑生命质量的思想方法。在这里,死亡不是一种失败,而是生命周期一个自然部分。人们常说医学服务于人,而人难免有生、老、病、死的问题。目前生、老、病的问题已有专门机构处理,死则需要“安息所”。临终关怀还要注意给予病人家属以心理支持,这使医学对人类所承担的人道主义责任体现得更加圆满。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人们对死亡的知识所知甚少,医务人员或家属一般不把实情告诉患绝症、面临死亡的病人,刻意回避,忌讳谈“死”。因此,如何调适临终病人的心态应引起关注。

美国医学博士伊丽莎白·库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 Ross)曾经与成百位临终前期病人谈过话,在谈话的基础上,罗斯通过观察提出临终病人往往会经历五个心理反应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调期、忧郁期及接受期。

1.否认期:当病人听到自己患不治之症,即将面临死亡时,常会说:“不,可能搞错了,不是我。”否认期一般为期短暂,但几乎所有患不治之症的病人都有短暂的否认期,他们会四处求医,抱着侥幸的心态,希望是误诊,有些人会继续否认直至死亡。

在否认期中,医护人员与病人要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病人的防卫机制,也不要对他撒谎,要了解病人对自己病情的认识程度,了解病人与其他医务人员谈过什么,病人与家属谈过什么。谈话时要注意维持病人的适当希望,应顺势诱导,热情鼓励,给予病人关心和支持。要耐心倾听病人诉说,要经常出现在病人身边,让他安心并感到没有被抛弃,时刻受到护士的关怀。

2.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否认难以维持时,病人常会愤怒地想:“为什么是我?这多么不公平!”因此经常斥责医护人员与亲属。处于此期的病人常表现为生气与激怒,充满嫉妒与怨恨的心理。

医护人员不要把病人的攻击看做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切记他的愤怒是发自他的恐惧和绝望,宣泄内心的不愉快。医护人员不能回避或用自己的愤怒去回敬他,要充分理解病人的痛苦。护士要怀着一颗爱心,安抚、疏导发怒的病人,不必劝告病人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要无声地接受,处处尽量忍让他们,必要时辅以药物,会有助于平息病人的愤怒感。要多陪伴病人,并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

3.协调期:愤怒的心理消失后,病人开始接受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的事实。为了延长生命,有些病人认为许愿或做善事能扭转死亡的命运;有些病人则对过去做的错事表示悔恨,很和善。但事实上此时病人的预后往往无法改变。

医护人员应该理解这个时期病人的心理反应对病人是有利的,因为他正在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死亡的命运。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尽可能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创造条件,实现病人的愿望,让病人配合用药以减轻痛苦。

4.忧郁期:随着病情的日益进展,病人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正接近死亡,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因此他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表现出明显的忧郁和深深的悲哀。此时病人很关心亲人,同时也急于将自己的事情做个交代,例如,安排未完的事业,要求见一些亲朋好友等。

此时医护人员应多给予病人同情和照顾,通常允许家属陪伴,允许病人自由地表达他的悲哀。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以增强其信心。

5.接受期:病人此时对即将面临的死亡已有所准备,已处理了一切未完事宜。恐惧、焦虑、悲哀也许都已消失,精神与肉体均极度疲劳衰弱,常处于嗜睡状态,情感减退,且很平静。

此时医护人员应让病人宁静、安详地告别人间,不要强求病人与他人交谈。要尊重病人的选择,继续陪伴病人,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