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骨折外固定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645页(1736字)
1.桡骨远端骨折:本骨折较为常见,成年与老年患者占多数。骨折多发生在桡骨远端2~3cm范围内。骨折多为伸直型,腕部呈“叉背”畸形(图5-1)。骨折复位后,多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悬挂胸前,固定后注意手部血运。
图5-1 叉背畸形
2.前臂尺、桡骨双骨折:尺、桡骨单骨折少见,双骨折较常见,多发生于青少年。二骨完全骨折后,断端间可发生重叠、旋转、成角和侧方移位四种畸形。治疗时须将二骨折远、近端正确对位,四种畸形均得到矫正,并保持在整复后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才能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整复方法,可将骨折整复,局部夹板外固定,可有效地防止骨折再移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
3.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根据产生骨折暴力的来源和方向的不同,其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图5-2)。伸直型最多见,屈曲型最少见。粉碎型多发生在成年人。采用手法整复,多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可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或石膏后托外固定(图5-3)。应注意有无血管损伤及神经损伤。
图5-2 肱骨髁上骨折
图5-3 肱骨髁上骨折固定
4.锁骨骨折:锁骨骨折多见于幼儿,可因传达暴力或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好发于中段,近端常因受胸锁乳突肌牵拉而向上、向后移位,远端则因上肢重力的牵引而向下移位(图5-4)。锁骨位置表浅,在成人容易诊断。幼儿多为青枝骨折,且皮下脂肪丰满,畸形不明显,诊断易被忽略,怀疑者应做X线摄片双侧对照。幼儿青枝骨折仅用三角巾悬吊即可,有移位的骨折,用“8”字绷带固定1~2周(图5-5)。少年或成年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者,应采用手法复位、“8”字绷带固定。注意,双腋下应放置软垫,防止血管神经受压。如患者两手和前臂出现麻木感,桡动脉摸不到,表示布带过紧,应适当放松。
图5-4 锁骨骨折移位
图5-5 锁骨骨折“8”字绷带固定
5.胫腓骨干骨折: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连小腿肌的重要骨骼,并承担1/6的体重。通过上下胫腓关节联结和骨间膜,将胫腓骨接合成为一个整体,增强下肢的持重力量。骨折病因多由直接外力如重物打击、踢伤、自行车撞伤或车轮轧伤造成,也可为间接或传达外力如由高空跌下、扭伤或滑倒所引起。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图5-6)。小腿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小腿的长度、对对线和持重功能。胫骨的复位与腓骨的复位同样重要,但一般应首先满足胫骨的复位。对稳定性骨折可利用完整的骨膜侧作为支点进行闭合手法复位,使完整的骨膜绷紧,保持复位的稳定性,也可防止过度复位,然后用小夹板加压垫或管形石膏保持骨膜绷紧于复位状态(图5-7)。单胫骨和腓骨骨折较少见,但较稳定,治疗可按稳定性骨折处理。
图5-6 不同伤力引起的不同类型的胫腓骨骨折
图5-7 胫腓骨干骨折固定法
6.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多因直接外力引起。骨折位于第一掌骨基底部1cm处(图5-8)。伤后局部明显压痛。骨折近端受拇长展肌牵拉向桡背侧移位,远端受拇长屈肌及拇收肌牵拉向掌尺侧移位,使骨折向桡背侧成角移位。治疗用手法复位,可在外展位牵引拇指,同时在掌骨基底部向尺侧加压,将拇指外展,便可复位。用短臂石膏固定,拇指末节不固定,可作拇指伸屈活动(图5-9)。
图5-8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
图5-9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