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281页(4550字)

一、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的意义和分类

原始记录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最初记录,是进行业务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的重要资料,是取得经济信息,指挥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健全原始记录也是建立厂内银行的重要条件。它对贯彻经济责任制,加强经济核算都具有重要意义。

原始记录包括各种自制的原始凭证和其他各项记录。它以单据、凭证或表单的形式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反映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如考勤记录、产品生产记录、产品报废单等等。这些原始记录,有的是作为业务核算使用的,有的是统计核算的依据,有的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也有的是几种核算共同使用的资料。例如考勤记录,就是几种核算共同使用的原始记录。有的原始记录,如领料单、材料入库单等也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

原始记录根据生产经营不同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工业企业的原始记录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产品产量的原始记录。如产品产量统计表,半成品和产成品入库单,班组或个人产量登记台帐等。

2.产品产量的原始记录。如合格产品入库单,半成品、产成品等级记录单,废品报告单,产品返修记录,班组或个人产品质量登记薄等。

3.工时利用的原始记录。如职工考勤簿,工时利用登记表等。

4.原材料物资消耗记录。如领料单、工卡量具和劳保用品领用台帐等。

5.产品物资销售的原始凭证。如产品发运记录,销货单,托运凭单等。

6.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包括各项费用支出的发货票、收款收据、帐单等凭证,它既是反映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也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

以上六种原始记录,都是厂内银行进行核算的重要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原始记录,如新产品的试制记录、设备维修记录、材料质量检验记录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二、原始记录的特征

原始记录一般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目的性

每种原始记录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根据需用部门不同的用途来制定和设计的。譬如产量记录单是生产、统计等部门用以计算劳动成果的原始凭证;废品通知单是考核产品质量的原始记录;产品发运单是计算产品销售的依据等等。如果一种原始记录没有使用的部门,也没有什么用途,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直观性

很多原始记录是由现场记录人员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登记和记载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计量检验等观测方法记录的,如出勤记录就是根据职工上班的钟点记载的,过后就很难查对。

(三)经常性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经常的不断的重复进行的,因此原始记录也就要进行不断记载。这些原始记录有的是大量的重复发生,有的则是少量的或偶然的发生,为了及时掌握生产经营活动情况,都需要经常的进行记录和登记。

原始记录的格式和内容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的用途来设计,有的可以作为单项原始记录,一单反映一个事项,如废品报告单只反映废品情况;也可以合并反映,即在一张原始记录上,同时反映几种情况,如产量记录上还记载产品质量等级、废品情况等。

三、原始记录的设计和制定

设计和制定原始记录格式和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满足需用部门和厂内银行的要求

目前国家规定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共十项,即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为了反映这些指标,需要在大量的原始记录基础上,进行记录、核算、加工、分类、综合、从一个企业一个车间或一个班组来说,为了更好的指挥生产,也需要大量的经济数据,通过原始记录反映上来,这些原始记录都是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需要的。因此,设计这些原始记录时,必须满足生产、统计、会计等部门以及厂内银行的要求。各项原始记录最基本的有产量、质量、工时,材料消耗、费用、销售等指标。如果这些指标的原始记录健全了,其他一些指标,如劳动生产率、资金、成本、利润等也就容易核算了。

(二)要适应生产的不同特点

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各式各样,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条件、产品的品种、规格、型号各不相同,生产的方法、程序也不尽一致。如机械行业一般是经过造型、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几个工序,化工行业一般是连续生产。原始记录格式的设计就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不同的生产特点,反映不同情况和需要。

(三)要正确反映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

设计原始记录格式时,要体现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制度。譬如,国家规定等外品、次品、废品都不能作为产品产量计算,在设计原始记录格式时,就要正确反映这一要求。又如,有些行业要求反映产品一定合格率,原始记录就不能把一次合格与二次、三次返工合格品数量混在一起计算。

(四)要简便易行,并且相对稳定

各种原始记录既要满足核算需要,又要简便易行,不要搞烦琐哲学。尽量不要重复反映,重复劳动。原始记录格式和内容一经制定后,要注意相对稳定,不要朝令夕改,这样,原始记录制度就便于执行。所谓相对稳定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改进,原始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也要作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管理的需要。

(五)原始记录要力求统一完整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非常广泛的,这就要求原始记录要全面地、完整地、统一地反映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为了做到这一点,原始记录制度要统一规划,分级制定。属于全厂性的要由厂部统一规定。属于某一部门单独需要的,由各部门分别制定,但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衔接。有些原始记录往往是会计、统计、生产等部门共同需要的,这就要由主要负责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联合制定,统一印刷,共同使用。做到规格式样统一,便于执行。

四、原始记录管理制度的建立

有了完备的原始记录格式,还要建立相应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要有专人负责记录

原始记录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岗位记录,即谁操作由谁记录;另一种是指定一名兼职记录人员,如班组由班组长或指定一名兼职核算员负责班组的有关记录;第三种是设专职核算员,企业的车间一般设有统计员负责统计方面的有关记录,成本员负责会计方面的原始记录,检验员负责产品的质量的原始记录等等。原始记录的管理一定要做到有人负责,责任明确,并正确记录和填报。

(二)要有科学的传递制度

例如,记工单除由记录人员记录外,还要经过班组长负责审查,统计员、核算员进行复核汇总,起到互相制约、监督的作用。需要上报的,要规定上报的具体时间和程序,以便使各项核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各职能科室还要经常到车间、班组监督、检查原始记录的填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三)要建立原始记录保管管理制度

为了便于对各项原始记录事后进行查对,应对各种原始记录进行分类归档,妥善保管。对不同的原始记录根据其性质和需要,分别规定不同的保管期限,到期按规定再行销毁。

五、填写原始记录的要求

原始记录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资料,记录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核算质量和经营决策。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记录要正确

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情况是原始记录的基本要求。如果记录不真实、不准确,也就失去了原始记录的根本意义。如果与事实出入很大,甚至与事实相反,就会对生产经营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决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必须对记录人员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记录工作的重要性,要对社会主义事业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在工作中不徇私情,一丝不苟。同时记录人员必须十分细致,不能疏忽大意。还要经常做好检查核对工作,有些记录如能由二人以上经手,就更能达到互相牵制和监督的作用。

(二)记录要及时

原始记录的目的就是要为企业、车间、班组的领导人及时提供经济信息,以便及时作出决策和提出措施。因此,记录既要准确,还必须及时。所谓及时包括二个意思:一是要记录及时,要随着生产和经济事项的发生,随时作出记录;二是要及时整理上报,只有这样,才能为领导生产、指挥生产及时提供可靠的经济情报。

(三)记录要完整

所谓完整就是原始记录要全面地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应该记录的事项都要全部如实地记录下来。原始记录上规定应填写的项目,都要逐项认真填写,不得遗漏。譬如耗用的钢材,不仅要记载品名,还要记明型号、规格、数量等,否则就会影响核算工作的正确进行。

准确、及时、完整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准确、及时、完整才能充分发挥原始记录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