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全面实行厂内银行的情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402页(5971字)

近几年来,某省结合企业整顿,逐步在全省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内部广泛推行了厂内银行这一管理制度。到1984年3月底止,全省有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1095户,已实行厂内银行制度的企业已达90%以上。这项制度在促进某省工业企业健全各项基础工作,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推行全面经济核算,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厂内银行的形成和发展

某省的厂内银行是在企业管理中,模拟国家银行结算。信贷机制和监督职能,要求企业所属各车间、各部门的一切收入、支出及其相互之间的物资供领、半成品流转、劳务供应等各种经济往来,一律通过厂内银行进行计价结算。为此,各车间、各部门必须在厂内银行设立结算户或经费存款户。按照规定,收支结算凭证以内部转帐支票或其他内部结算债主为主,以厂币为辅。经过实践,多数企业结算中已不使用厂币。厂内银行的各项业务,是企业(包括车间、部门)财务会计工作的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厂内银行,对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流动资金的占用的周转进行监督。有的企业还实行了存、贷款计息制度。

厂内银行某些管理办法,早在50年代就有一些企业使用过,如有的企业运用厂币、本票、代金券等形式对费用和资金进行控制。但是,由于当时的企业管理体制是生产型的,在分配制度方面是“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生产经营成果与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互不相关,所以,那些管理办法很快就自生自灭了。自从国家提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要求以后,该省工业企业全面学习推广了首钢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建立了各项经济指标层层包保、纵横连琐的经济责任制。有的企业还向北京内燃机总厂等单位学习了全面经济核算的经验。所有这些,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起了积极作用。其中有一些企业,如某针织厂、某薄板厂等在总结本单位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开展全面经济核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办起了厂内银行,在控制费用、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在1982年10月以前,从全省来看,厂内银行还处于企业自发创路阶段,管理办法还不完善、控制手段也不严密。从1982年10月到1984年2月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普及厂内银行的阶段,厂内银行在一些企业取得成效,引起了省的高度重视,省长亲自到企业去考察,并鼓励企业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先后两次在四平召开了全省推广厂内银行,完善经济责任的现场会。从此,厂内银行迅速在钱省范围内得到普及和推广,约有百分六十的预算内国有地厂内银行。

从1982年2月以后,从全省来说,厂内银行进入了巩固和提高阶段,1984年2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实行厂内银行、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座谈会,总结了前两年搞厂内银行的经验,讨论通过了《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厂内银行试行办法》和《工业企业厂内银行问题解答》,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理论上对厂内银行进行探索和研究。会后,各级领导都亲自抓、层层落实。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厂内银行在全省进一步普及,许多企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厂内银行的一些具体方法不断作了必要改进,使其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完善经济责任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一些厂内银行搞得较好的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生产经营目标为对象,以经营责任制为保证,以厂内银行为手段的相互配套,责、权、利结合的经济承包责任制。

二、厂内银行的作用

该省的厂内银行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落实和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促进了企业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实行厂内银行必须要有健全的原始记录,符合实际和各种定额和计划价格,准确的计量检测手段以及必要的规章制度,否则厂内银行的结算工作就无法进行。实践证明,推行厂内银行的过程,就是检验企业各项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健全,从而促进企业加强各项基础工作,进而加强企业管理的过程。例如某工程机械厂,在实行厂内银行过程中,建立健全原始记录150多种,修订补充各种定额1000余项,制订各种计划价格8000多种,建立检斤计量网点近30处,并相应建立了各种检验计量、登记考核、计价结算等制度,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初步基础。

2.促进了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全面深入开展和经济责任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各车间、各部门之间的物资供领、半成品转移、劳务供应等关系,通过厂内银行进行计价结算,变成了买卖关系。这实质上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拟分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收入和费用、损失的归属,把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变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各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从而实现了职工个人利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全面深入发展和经济责任制的不断完善。现在,各个企业不仅普遍建立了车间成本核算,而且实行车间计算盈亏或自负盈亏的经济核算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职工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和积极性。今年以来,各企业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度,普遍又作了修订改进,并且还在继续完善中。

3.加强了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费用控制。实行厂内银行以后,企业的各项收支和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厂内银行进行结算。厂内银行通过结算活动,对每个核算单位和经费单位的流动资金占用和费用开支进行监督和控制。如果突破了厂部核定的流动资金指标和费用预算,厂内银行有权拒付。对确属生产需要,必须经过批准,才能增加费用和资金指标。有的企业实行了流动资金有偿占用制度,存款、贷款分别计息,对超储积压物占用资金所发生的超定额贷款加收利息,甚至罚款,其利息和罚款从各单位内部利润中支会,有效地控制了各项资金占用和费用节约。

4.增强了职工的价值观念。在企业实行车间独立核算、自计盈亏的同时,又实行厂内银行,对各项支出和各种经济活动通过厂内银行,进行计价结算,明显地加强了职工的价值观念、成本观念、使他们逐渐懂得了经营管理的道理,重视了经营管理。

三、厂内银行不是一项孤立的业务工作

该省的厂内银行是适应企业实行全面经济核算和落实、完善经济责任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方法,不是偶然出现的一个孤立的事物。因此,实行起来要相应地做一系列细致、复杂、艰苦的工作,必须下苦功夫,花大力气。

1.抓思想发动,解决认识问题。厂内银行虽然是适应企业实行全面经济核算和落实、完善经济责任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但要把这种办法在全省全面推广,就有不少同志持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企业内部都搞承包了,再搞厂内银行是多此一举,有的强调生产任务紧、担子重,对搞厂内银行有畏难情绪;生产形势不好的企业认为搞厂内银行解决不了问题;有的则是怕麻烦或怕管严了不方便,有抵触情绪。针对这些情况,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态度明朗,行动坚决,采取多种形式对厂内银行进行宣传教育,逐步解决了各种认识问题,为推行厂内银行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抓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建设。该省是把厂内银行工作同企业整顿工作结合起来抓的。1983年财政厅制订了《工交企业财务整顿验收标准》,对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础工作未达到标准的不予验收,以前已经经验收但基础工作仍不适应厂内银行要求的,要继续强化和整顿。由于狠抓了企业基础工作,使的企业的各种定额、价格、计量检测手段、原始记录、规章气度等等比较健全,保证了计价结算的顺利进行,为推行厂内银行创造了前提条件。

3.抓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按照省里的要求,厂内银行的办法可以因厂内异,但必须建立厂内银行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厂长兼任行长,财务科长兼任副行长。专职业务人员1-2人,选调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干部担任,各车间的厂内银行结算精力由车间核算员办理。

为了提高厂内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全省层层抓培训工作,逐级办学习班。兼管厂内银行的厂长、财务科长和业务人员都接受过业务培训。同时,还组织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有关部门和一些企业的业务骨干,对厂内银行的办法和工作程序等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这个基础上,制订了全省《工业企业厂内银行试行办法》和《问题解答》,各地、市、县也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自己的《办法》和《细则》。

4.抓种子厂,以点带面;抓验收,严格把关。在推行厂内银行的过程中,把一些厂内银行的过程中,把一些厂内银行搞得好的企业定为种子厂,作为各级领导抓厂内银行的试验田,先行一步,取得经验,再介绍给其他企业,以推动全省厂内银行工作的普及和不断深入。为了防止走过场,各级都制定了厂内银行工作的验收标准,反复检查,严格把关,在普及厂内银行的同时,保证了厂内银行工作的质量。

四、他们实行了厂内银行的几点体会

实行厂内银行,开展全面经济核算,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吉林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重要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他们的体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是关键。厂内银行在全省能够推广普及到现在这样的程度,与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省长自从1982年5月发现厂内银行以后,一直抓住不放,在推广普及厂内银行的整个过程中,他都亲自领导、亲自部署,逢会必讲,检查工作必定过问:“要求各级领导汇报工作时,也必须汇报厂内银行的情况。这样,各地、市、县的领导也都亲自抓,层层推动落实。省经委、企业整顿办公室、财政、银行等部门领导,也都把办厂内银行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亲自过问,一抓到底。总之,省厂内银行能够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

2.厂内银行是健全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健全的基础工作又是实行厂内银行的前提,前面说过,通过厂内银行结算,可以检验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是否健全,从而促进企业去加强基础工作。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健全的基础工作是实行厂内银行结算的前提条件,没有各种合理的定额和计划价格,没有健全的原始记录和可靠的计量检测手段,厂内银行工作就无法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制就无法落实。该省结合企业整顿,利用厂内银行结算中心这一职能,把握住厂内银行与基础工作的辨证关系,狠抓了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工作的整顿。几年来,经过反复整顿,企业的计量检测手段和计量检验制度,定额管理,原始记录以及内部结算价格等基础工作都比较健全了,这就为企业厂内银行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3.实行经济责任制,需要厂内银行,厂内银行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厂内银行是以落实和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手段而被提出和重视的,所以厂内银行的各项工作必须为落实和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服务才有生命力。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要求把企业内部各单位变成相应独立的核算单位,单独计算盈亏,甚至自负盈亏“分灶吃饭”,打破企业内部的大锅饭。要实现这个要求,就要借助于厂内银行的结算职能。

正因为如此,在经济责任制搞得比较扎实的企业,根本不存在厂内银行是否必须和能否巩固的问题。相反,在责任制还不够落实的某些企业,他们则认为厂内银行是多余的,而这正有力地说明了厂内银行与经济责任制的内在必然联系。

4.要有劝勇于改革的精神。厂内银行是在企业管理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把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半成品、产成品转移和劳务供应等关系变成“等价交换”的买卖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改革;企业把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分解到车间,这实际上是给企业内部各生产经营单位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松绑”放松,也是一种改革。这引进改革,如果不突破原有统负盈亏和分配上平均主义的传统做法和旧框框,厂内银行就无法生存,也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要充分发挥厂内银行的作用,就要继续发扬勇于改革的精神。

五、他们的今后打算

该省的同志认为,全省开展厂内银行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中继续前进。他们的打算是:

1.把厂内银行工作继续列入经济改革的议事日程,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厂内银行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厂内银行与企业内部的目标管理和经济责任制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一个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模式。

2.继续从理论上对厂内银行进行探讨。准备1984年下半年再开一次学术讨论会,对厂内银行的性质、地位、作用、方法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厂内银行在理论上能所有新的突破。

3.继续抓好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财会人员不足、素质较差的问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今后还必须继续抓好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

4.继续抓广内银行的业务建设,逐步向“单轨制”过渡,尽量简化业务手续和工作程序,不断完善厂内银行的管理办法。

5.试行厂内银行的现代化管理,利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储存,逐步做到对成本的日控制,充分发挥厂内银行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