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链球菌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厌氧菌检验手册》第294页(1382字)

早在70年代霍德迈氏(Holeman,1973)就提出厌氧消化球菌是一混淆名称,应重修订。这年(1983)据DNA的同源性和DNA中G+C含量测定,已确定不解糖消化球菌(P.assacharlyticus),吲哚消化球菌(P.indolis),普氏消化球菌(P.provotii),大消化球菌(P.magnus)与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的模式种厌氧消化链球菌(P.anaerobius)DNA中G+C含量相近,而与消化链菌属的模式种黑色消化球菌(P.niger)DNA中G+C含量相差甚远,故上述消化球菌菌种应归于消化链球菌属中。并且嗜甘氨酸消化球菌(P.glycinophilus)与微小消化链球菌(PS.micros)的可溶性蛋白电泳型相同,并且有84%的同源性。因此,它们为同种异名菌,而微小消化链球菌的命名有优先权。这样消化球菌属除模式种黑色消化球菌外,余种都归于消化链球菌属。此属与人类健康关系较密切。

1.形成和染色 革兰氏阳性球菌形成球形或卵圆形细胞,不少菌株易染成革兰氏阴性球菌。菌细胞直径一般为0.7~1.0mm,偶尔也有0.3~0.5mm的小球菌。成对或短链或长链排列,不少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只形成不规则的堆集。无鞭毛,无芽孢。

2.培养特性 48~72小时厌氧培养后,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形成圆形,直径0.5~2mm小菌落,光滑,边缘完整,低凸,不透明或半透明,灰白色,或奶油状。一般不溶血,偶尔也有β或B溶血的。所有的培养物都具恶臭味。

营养要求高,必须在含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上方生长。吐温80促进其生长,pH生长范围为6.0~8.0,最适pH为7.0~7.5。生长温度为35~38℃,最适温度为37℃。专性厌氧,部分菌株次代培养可在微氧环境中生长。

对青霉素敏感(10u/ml),常常小于1u/ml。

3.DNA中G+C含量和其他 消化链球菌DNA中G+C含量为33.5mol%,本属包括8个菌种,模式菌种是厌氧消化链球菌(PS.anaerobius)。

消化链球菌是寄生在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

此菌是临床标本中最常分离的厌氧菌之一,差不多占所有被分离厌氧菌的25%~30%,可以从软组织感染如类似气性坏疽的严重感染症,以及从肺脓疡、创伤化脓伤口和妇产科厌氧菌感染症,如产褥性血栓性静脉炎等厌氧菌感染的标本中分离。也是混合感染中最常分离的厌氧菌之一。

4.实验室诊断 消化链球菌属宜与消化球菌属和韦荣氏球菌属相鉴别,以及消化链球菌属8个菌种的鉴定列于表6-3及附表6-4中。

表6-3 消化链球菌及其他球菌的鉴定

表6-4 消化链球菌属内种的鉴定特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