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内部银行核算加强商业企业流动资金管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419页(4671字)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确立了企业的独立商品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已不仅是目光对外,注重企业对国家的关系,而且越来越多地注重加强企业内部和管理,依靠自身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自身的利益。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由租赁制、承包制等形式而得以理顺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的关系由租赁制、承包制等形式而理顺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必然会落实到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经营成果同经济收入挂钩的激励手段也必然会作用到每个劳动者身上,从而有效地破除企业内部的“大锅饭”倾向,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商业企业流动奖金的管理也会受到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也会因现权利落实到各资金使用者身上而得以提高。

一、一种值得注意的做法-企业内部银行结算

在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的财会核算体制上,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做法,即实行企业内部银行结算。这种做法一般出现在规模比较大、经营管理素质比较高的企业内,是加强资金管理和经济核算的一种有效形式。

现在以江西省最大的综合商场南昌百货大楼为例来说明实行内部银行结算的具体做法。该商场有10个商品部、60个营业柜组、600多名职工,年平均销售额近4000万元,年平均上缴利税300多万元。银行贷款一般在500万元到600万元之间。过去,该商场实行的是大楼、商品部两级核算体制,因而,核算只是粗线条的,责任很难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从1987年1月份起,该商场在当地工商银行办事处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在原有资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实行了企业内部银行结算。

划小核算单位是建立内部银行的前提。该商场将原来的二级核算体制改为大楼、商品部、营业柜组三级核算。大楼是汇总的独立核算单位;商品部为半独立核算单位,设专职会计一人;柜组为不设专职会计的简易核算单位。同时,在财务科内设置内部银行这一专职机构。内部银行属于财务科管理,由财务科抽出二名会计行使内部银行这一专职机构的职能。

企业内部银行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它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承办企业内部各商品部及营业柜组之间的各项结算业务,是企业内部的信贷管理中心和结算中心。它的职能是:审核贷款、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维护结算单位双方的正当利益。它的这些职能由以下各项具体业务而得以实现。第一,对各个营业柜组设立帐户,核定和分解各柜组的周转贷款额度:参照银行核定企业贷款的办法,按照银行核定给企业的全年周转贷款数和各柜组销售计划占企业销售总额的百分比确定各柜组的贷款额度。第二,筹集临时贷款资金。这部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企业集中使用的自有资金、向银行申请的临时贷款、以及企业内部柜组之间的资金有偿拆借。第三,审批柜组申请的临时贷款,监督其使用,到期不能归还按逾期贷款处理(临时贷款和拆借贷款的月利率为6.6‰,高于定额内贷款月利率的6.3‰,而逾期贷款的月利率则为7.92‰,又高于临时贷款利率)。第四,为各柜组办理结算业务(包括各柜组间因调拨商品而发生的转帐结算)、柜组汇出款项和市内支票的结算、以及托收承付结算等。第五,对各帐户日清存贷款余额,月结存贷款利息。除此之外,内部银行还定期向企业决策机构反映各基层单位的经营情况,以做好领导经营决策的参谋。

实践证明,建立内部银行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项改革制度的顺利贯彻执行,对改善资金管理,用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企业活力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内部银行结算的作用

商业企业的经营所需要的只是一些储运手段、经营场地与设施,很少象生产企业那样需要较多的价值量大的机器设备,因此,在商业企业的资金构成中,流动资金占着绝对大的比重,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则成为决定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而商业企业在这方面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由于进货不适销对路而造成商品大量积压,使库存上升,资金占用增大;由于企业内经济核算不能具体到每个经营柜组和劳动者,使这些具体使用资金的单位不注重节约使用资金,从而使资金需求量扩大,使企业的资金困难状况益发严重,从而使资金需求量扩大,使企业的资金困难状况益发严重;由于营业柜组只顾业务经营而不管收款,委托银行收款由财务科统一管理,致使各营业柜组在营业活动中不注意压缩结算资金,从而使资金周转缓慢。所有这些问题都会程度不同地妨碍流动资金的周转和节约,而实行企业内部银行结算则恰恰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实行内部银行结算有助于减少商品积压。

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必然要划小核算单位,增大各个经营单位(柜组)的独立性。这样,经济收入与经营成果紧密联系的原则就可以贯彻落实到每个经营柜组和职工的活动中,企业内部的分配则失去了平均主义的条件,“大锅饭”倾向得以减小或消除。各个经营柜组现在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它所完成的任务,而且明确地看到它在购销业务中所能支配和使用的资金数额,以及为使用更多的资金或在更长时间内使用资金所必须付出的费用。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它首先所想到的必然是设法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组织进货,做到适销对路。这样,自然会使商品库存合理化,使商品资金的周转得以加速,也就使资金占用量得以减少。

(二)实行内部银行结算有助于节约流动资金,减少银行代款,从而降低流通费用。

内部银行结算改变了各经营柜组无偿使用企业资金的局面,使经营柜组使用资金使用量能控制在企业所给的贷款度内,那么它所需付出的费用就少,如果柜组在此贷款额度外还需要使用临时贷款和从其它柜组拆借的贷款,那就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再如果柜组所使用的临时贷款和拆借贷款到时不能按期归还,则它除了需支付月利率为7.92‰的高额利息外,而且,这段时间因不注重合理节约使用资金而多付的利息还不能计处柜组的经营费用,而只能从有关柜组的奖金中扣罚,所扣的奖金由财务科集中留给企业统一安排使用。显然,这种做法对于各经营柜组在资金使用上是一种强有力的制约,使柜组不得不时时注意节约使用资金,使资金占用数量与其业务经营的大小相比逐步合理化。

(三)实行内部银行结算能减少结算资金的占压。

在实行内部银行结算以前,委托银行收款的托收承付由财务科管理,各营业柜组在联系业务时往往不注意及时回收贷款。而在实行内部银行结算以后,这种状况得以改变。内部银行只帮助办理帐目,而及时回收贷款的管理任务则落到具体经营柜组头上。内部银行在没有收到贷款的管理任务则落到具体经营柜组头上。内部银行在没有收到贷款或银行的“收帐通知”前不承认柜组已完成销售,不予做帐,“托收凭证”的第一联暂交柜组记录保管。这样,改变了柜组只顾经营业务,不管收款的脱节状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尽快解决问题。由于内部银行结算发挥了用钱人管钱的作用,必然会使不合理占压的结算资金得以压缩和减少。

(四)实行内部银行结算还有助于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管理科学化创造条件。

就企业管理要求有灵活有效的经营决策来说,各个营业柜组在权、责、利明确的条件下必然会尽力扩大各自的经营效果,这就驱使它们十分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及时有效地组织各自的经营活动,同时,在实行内部银行结算的条件下,会计的职能得以增强,它向企业经营决策机构及时反映基层单位经营情况的作用也更多地发挥出来,从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有利条件。就企业管理要求规范化、科学化来说,划清各具体经营单位的职责、权利,订出各自合理的考核标准,正是在企业内全面推行经营责任制的要求。而在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后划小核算单位,层层落实责任的做法则正好为进一步改进企业管理、实行目标管理、管理会计核算、全面服务质量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就实行内部银行结算的初步效果看,其作用被证明是显着的。从某市百货大楼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后有关的经济效益指标看,可以粗略地看到其作用。1987年1月至3月份,该商场扩大经营,比1986年增加了一层楼面的营业面积,但是,银行贷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986年同期减少了45万元,节约利息支出近3万元;由于以数量较少的资金完成了更多的流转任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比1986年同期加快了6天;过去委托银行收款一项资金占用额就达30多万元,而现在每月只有1-2万元,低时则只有几千元。显然,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作用是巨大的。

三、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内部银行结算作为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动资金管理形式,还只是个新生事物,是改革中的一种探索。因此,必然伴随着出现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内部银行并非一个确切的科学范畴。

银行是经常科学的范畴,指通过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而内部银行则只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的一种方式,并且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它可以为其它形式的管理制度所代替。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内部银行,则是因为它在对内部各个经营单位的存贷款关系和结算关系上借用了银行对各个不同经济组织的做法,从而在形式上与之类似。

(二)并非所有的经营组织都可以建立内部银行。

对于那些中小型的商业企业,其管理活动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没有必要采用内部银行这一管理方式。即使是对于大型的商业企业,也不一定都要采用这一管理方式。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具体情况,完全可以通过深化企业内部的改革,完善内部财务会计等职能部门的责任制,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而解决流动资金管理问题,并且取得至少是同样好的效果。

(三)如何正确处理内部银行与银行监督管理的关系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货币和货币交换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金融货币管理的方针政策的和法令制度,规定由国家银行行使金融货币管理的职能,由国家银行统一管理现金、结算和信贷,使国家银行成为全国信贷、结算和现金活动的中心。而建立企业内部银行则会导致企业信用的扩大。这样,除了在建立内部银行时要选择能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金融法令的企业外,在建立起内部银行后如何对企业购销活动状况、执行金融管理制度状况、履行经济合同状况等加以监督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