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企业内部银行不断探索资金管理新路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540页(7073字)
某公司以1957年10月建成投产的“三大化”为依托发展至今,已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集团,列为全国55家首批企业集团试点单位。
该公司现有二级企业、事业单位32个,职工13.2万人,固定资产原值55.1亿元,净值30.8亿元。拥有生产装置343套,生产石油化工、无机化工、化学肥料、染料及中间体、农药、机械、仪表、建材等15大系列工业产品670余种。1991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7.67亿元,总产值55.4亿元,利税13.5亿元,出口创汇3100万美元。在国家统计局近几年公布的全国百家大企业排名中,该公司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十大企业之列,属国家特大型企业。
为管理好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发挥大企业优势,他们在不断地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不断地打基础、搞科技,进行企业管理整体优化。公司的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公司全部经营活动的始终。近年来,他们努力探索资金管理的新路,建立了内部银行,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充分挖掘了资金的潜力。该公司建立内部银行的情况和做法是:
一、建立内部银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该公司步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作为大型的联合企业,在资金需求与使用上的矛盾愈加显露出来。
在流动资金管理上,由于公司下属单位分别在工商银行开户,生产单位流动资金不足则需要分别向银行贷款,公司32个户头分别对外,内部各单位流动资金不能互相融通,结余的专项基金也不能参与流动资金周转。从公司总体上看,一方面在银行帐户上存有较多暂时闲置资金,另一方面,又需从银行借入大量贷款。以1980年至1985年为例,全公司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平均每年达5123万元,而公司在银行的存款平均又保持在5146万元左右,最高达7600万元,这就等于银行是用我们的存款贷给我们,无形中使该公司每年承付近400万元的银行贷款利息,影响了公司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另外,从公司内部自身的资金管理上看,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1.内部相互拖欠贷款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内部资金管理和经济责任混乱,特别是生产规模扩大后,生产厂之间互供的产品由过去的33种,增加到89种,使拖欠贷款的数量也越来越大。化工生产的连续性和内部单位分别向工商银行办理贷款,也造成某一个厂的资金因使用不当或外部贷款收不回来,资金周转困难,银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其他几个生产厂的资金周转和当期销售收入,有时甚至影响到公司任务的完成和利税的上缴。1983年前后,公司内部互相拖欠的贷款最高多达1000多万元,公司不得不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进行内部资金的疏通。开始他们采取的疏通手段是由公司直接向企业借款办法,由于是公司的钱,不收利息,厂里借用以后,多数单位长期占用不愿归还,而公司又没有强行收回的手段,银行也无法对流动资金的管理进行监督。后来他们与银行商定把借出的5800万元,以委托银行放款的形式由银行代管,我们支出给银行一定手续费,这样虽然缓解了部分矛盾,但毕竟公司的财力有限,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各厂分别在工商银行的几个办事处或分理处开户,内部结算一律通过工商银行办理,因而造成结算时间长,延缓了资金周转速度,对公司及时了解所属单位资金动态,掌握公司每天销售经营情况,带来不便。
3.许多不合理开支、资金外流的问题得不到严格有效的监督控制。如专控商品采购、外印刷、外包工、外运输、乱资助等出现的问题,公司对各单位虽然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但没有事先控制手段,使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从1983年开始,他们根据中央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反复酝酿如何从企业内部入手,寻找挖掘资金潜力,建立内部结算制度,以利于加强资金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外部资金环境,不断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新途径。几年来,我们在银行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进行了委托银行放款、建立内部银行、向社会金融部门投资入股、扩大企业投入来源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资金管理和资金改革新路。
内部银行的建立,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联合企业内部融通资金,加速资金周转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内部银行的基本做法
1983年,他们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内部银行的设想,到1986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部门积极支持搞活大中型企业,这样,在各级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建立内部银行才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近三个月的积极筹备,1986年9月27日,该公司内部银行正式建立。具体做法是:
(一)明确规定内部银行的职能:
该公司内部银行是运用银行的职能和具体核算形式,把企业的资金与银行的信贷资金融为一体,在内部银行统一调剂,融通运用。
内部银行与工商银行驻吉化办事处合署办公,是公司及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往来结算中心、信贷管理中心、货币资金的信息反馈中心。
内部银行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资金优势,在坚持“资金的所有权不变,实行优惠利率,贷款统一对外”的原则下,吸收各单位的闲散资金,调剂余缺,活化资金,进而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按照工商银行的管理办法,制定了《某公司内部银行试行办法》,确定了内部银行结算范围和方式及内部银行与工商银行的业务关系、信贷管理与计划管理、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组织机构设置等事项。
1.内部结算的范围:
公司根据融通资金管理的需要,规定所属32个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一律在公司内部银行开设帐户,由内部银行办理公司内部各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借款、缴拨款项等经济往来,都必须通过内部银行办理,并统一使用内部银行印制的各种结算凭证。
2.结算方式和计息:
根据公司内部经济往来结算的需要,内部银行实行托收承付、托收无承付、付款委托书、转帐支票结算方式。
(1)托收承付:用于公司内部各厂之间协作产品、调拨材料等业务的结算。
(2)托收无承付:用于公司内部各厂之间安合同规定向用户收取的动力费、运输费、房产维修费、电话费、医药费等业务的结算。
(3)付款委托书:用于公司内部各厂之间主动付款、调拨材料、往来缴拨和其他款项的绪。
(4)转帐支票、用于各单位材料采购、劳务供应和其他款项的结算。
各开户单位在内部银行的存款、借款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按月计算利息,计算的原则:存款利率略高于工商银行,如果工商银行调整存、贷利率,在坚持优惠利率的原则下,内部银行也将随之调整,以保证存、贷双方的经济利益。
3.结算纪律:
参照国家专业银行的现行制度,内部银行对延期付款单位按月付金额每日万分之三加收利息,待付款单位帐户有款时,将原托收金额连同加收利息一并划给收款单位,并规定不得无理拒付。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加速资金周转的需要,把内部承付款期限由过去的三天减少到两天。
4.信贷管理与计划管理:
根据促进生产流通,适量、合理供应资金,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内部银行向开户单位发放流动基金借款、工业周转借款、临时借款,上述借款各单位必须按照指定用途使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技措工程、生活福利和财政性支出。如有新增加和换据贷款的单位,财务收支计划需附资占用明细表和贷款申请书。银行主体信贷科、财务处财务科和内部银行于当月5日共同例会,平衡下达月份财务收支计划,同时审查签批月份贷款计划。
5.会计核算:
内部银行设总帐、明细分类帐。报表有:内部单位存款余额表、资产负债表、资金日报表、存款余额表、贷款余额表、货币资金日报表;记帐凭证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特种转帐凭证、借款凭证、银行往来代收代付凭证五种。帐目实行日清、月结。内部银行设“银行存款”、“流动资金借款”、“内部单位存款”、“内部银行往来”、“内部流动基金贷款”、“内部工业周转贷款”、“内部临时贷款”、“营业损益”八个会计科目。各开户单位增设“内部银行存款”、“内部流动资金借款”、“内部工业周借款”、“内部临时借款”四个会计科目。
6.内部银行与工商银行的业务关系:
为了方便基层,便于内部银行与工商银行的关系,内部银行与工商银行驻厂办事处合署办公,内部银行仍在工商银行建立结算帐户,用于核算内部银行在工商银行的收、付、往来结算业务。由于内部银行不能参与全国联行结算,因而,内部银行成立以后,开户单位对公司以外发生的结算业务,仍然需要在工商银行办理,并且根据有利融通资金、有利管理的原则,将各厂在工商银行的结算户分别设立收入、支出两个帐户,规定收入帐户只收不支,各开户单位一切业务收入由工商银行逐笔记入该户,该户当日的业务收入,由内部银行委托工商银行在每日业务终了后,直接划入公司内部银行各单位结算帐户内;支出帐户只支不收,该户资金由内部银行划拨,用于交纳税金,支付工资,外购原材料等项支出。为了尽量减少划转,保证零星支付需要,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具体情况,核定了各单位零星支付最低存款限额。
为了严格财经纪律,堵塞管理上的漏洞,防止资金外流,1989年内部银行建立了总审核管理制度。在对外资金支付上,内部银行与工商银行共同配合,对下列款项即:外包工程、外购仪表、外雇汽车运输、外委设备加工制造、专控商品、外印刷、生产维修用各种零配件、消防器材、劳保用品、各种文体办公用品、各种咨询、劳务、摊派、预付款、药品采购等费用支出,必须先经内部银行总审查、签章后,工商银行方可付款。
7.组织机构设置:
从有利于资金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出发,内部银行对外属公司独立的办事机构,对内为资金隶属公司财务处。设内部银行行长、副行长各一名,工作人员若干名,包括资金制度、信贷管理、业务复核、记帐、资金总审核等岗位。
(三)积极组织业务培训,发挥内部银行的职能作用。内部银行开业后,公司所属各单位既要与内部银行发生关系,又要与工商银行发生关系,增加了一些核算环节;另外,内部银行本身实行独立核算,增设了8个会计科目。针对多数同志不熟悉银行业务的现状,为使内部银行的工作一开始就能走上正轨,保证核算工作万无一失,保证全公司会计核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先后举办了两期内部银行业务学习班,进行具体培训和业务指导,使上下业务人员了解了情况,掌握了方法,从而保证了核算质量。
三、建立内部银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体会
建立内部银行,无论对企业本身,还是对银行的结算、信贷资金的管理,都无疑是一次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并直接涉及到银、企双方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改革者的胆识、高度全局的观念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成立内部银行之前,无论是公司和银行内部都存在着一些担心和疑虑。公司下属单位普遍担心建立内部银行以后,自己的资金所有权会受到侵犯,纳入公司内部银行管理会受到限制,增加工作量等等。银行的少数同志考虑流动资金贷款统一到公司内部后难于管理,银行的职能将受到削弱,更主要的是银行贷款下降,收入减少,会影响银行利益等等。针对银、企双方存在的思想反映,公司和银行的领导同志从改革、搞活的高度,以有利于企业、国家整体利益为原则进行耐心引导。一是在各级干部会议上反复宣传建立内部银行对企业、对国家带来的好处。二是针对基层单位担心自有资金使用权被削弱的问题,他们除了规定所有权、支配权不变以外,还在存款和贷款利率上做了优惠的规定,即内部银行存款月利率高于工商银行,借款利率低于工商银行;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内部特种借款。针对集中在一个办事处开户距离银行较远,少数单位到银行办理业务不方便的情况,还配备了交通工具。对银行同志担心由公司统一贷款后,银行贷款资金难以管理的问题,他们与银行领导一起本着互相支付,密切配合的精神,与银行签订了具体管理协议,将工商银行、内部银行贷款统一由双方负责管理和监督,并明确规定,贷款单位如需贷款必须先经银行驻厂信贷员同意后,方予贷款,充分发挥了银行信贷员的作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近六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企业内部银行的方向是对的,成绩是可以肯定的,归纳起来,他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经济效益显着。在没有成立内部银行以前,以1986年1-10月份为例,全公司平均向工商银行贷款9483万元。而成立内部银行一年以后的1988年1-10月份,在流动资金和销售收入均比上年增长的情况下,平均向工商银行贷款,仅有3100万元。当年减少银行利息近505万元,截至1991年末统计,累计节约利息支出5448万元,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
2.活化了资金,加速了资金周转。由于实行内部结算,缩短了结算时间,减少了在途资金占用,进而加速了资金周转。1987年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比上年加速了9.1天。
3.解决了内部多年未能彻底解决的资金相互拖欠问题。由于实行内部银行的管理制度,公司统一贷款,增加了公司内部融通资金、互相调剂的能力。从内部银行成立到现在,各单位在资金占用逐年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单位出现空头和拖欠内部贷款的情况,并且对生产急需的大额资金也能做到及时供应。例如,炼油厂1990年末急需在五天之内要预付给大庆原油款近4000万元,而当时该厂银行帐户存款不具备支付能力,这在过去向工商银行贷款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他们几乎没有同工商银行增加贷款,就解决了炼油厂的急需。
4.基本控制了某些不合理开支。对外支付款项双方严格把关,某些不合理开支、资金外流现象基本杜绝。特别是内部银行总审核制度建立起来,1990年堵住不合理开始1443笔,金额为914万元,1991年堵住不合理开始916笔,金额为639万元。发挥了监督控制作用。
5.对公司各单位资金的收支、结存的情况反馈及时了。由于公司内部银行建立了资金日报制度,每天对各单位资金的收、支、存情况进行统计上报,并输入计算机网络,使公司各级领导对全公司流动资金流向,合理使用资金,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通过近六年的改革实践和不断完善,内部银行的优越性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内部银行不但为企业集团的内部融通资金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而且为下一步创办企业财务公司奠定了基础。
继该公司被国家列为55个该个首批企业集团试点单位之后,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又批准该公司设立集团财务公司。我们要进一步总结内部银行的管理经验,努力扩大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渠道,不断探索产业资金与融资金结合的新路,把财务公司办好,为公司的生产发展、两个40万吨大项目的建设和资金的大进大出创立便利的条件,为创办实质性银行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