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和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史学习手册》第250页(1431字)
Ⅰ.起点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二战的起点。日本帝国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之一.“九·一八事变”是它争夺亚洲霸权、走向世界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起而抗击,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划时代事件。
再一种观点认为,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始。中国战场开辟最早,持续最久,贯穿始终,其规模和重要性都具有世界意义,是和苏联战场平行的两大主要战场之一,它和世界其它战场,在战略上互相支援、紧密配合,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1939年6月德国进攻波兰,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世界大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影响和牵动世界的全局性问题,是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或重要作用的互相敌对的大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所进行的战争。从世界战略来看,波兰战争是以英、法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国家,与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侵略国家之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矛盾斗争已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在欧洲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地区的总爆发。反法西斯战争要形成世界大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几个法西斯侵略国家,和反侵略的国家,分别结成了军事同盟,使战争越出国别的范围,而成为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二是参战国家和作战地区,不断扩大到世界规模。“七·七事变”开始的中日全面战争,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苏德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在此之前,欧洲的战争基本上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争夺霸权、争夺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初期阶段的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新阶段。
再一种意见认为,从德波战争爆发到1940年4月至6月,是帝国主义战争。英、法对德宣战,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维护既得利益,拒绝帝国主义重分它们的脏物。德国进攻西线后,英国从此执行坚定不移的反法西斯政策,戴高乐为恢复民族独立而战,他们所进行的抗德战争,是保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是反法西斯的,因此从这时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也转变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战初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纠结在一起。一种是反法西斯的解放战争;另一种是英、法同德国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战争目的和政策支配着战争,帝国主义的实力还大于人民的力量,战争的进程是按法西斯和帝国主义集团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其主流则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大战初期是反法西斯战争。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是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它们同一切被侵略、被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两国的对德战争,虽有争霸的因素,但它们所起的实际作用,也具有保卫民族独立的性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其主导方面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