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质量管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山大学出版社《质量工作者手册》第504页(1743字)
中国是世界上施行质量管理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夏、商王朝,原始质量管理已经在手工业中运用。据中国一部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历史典籍《考工记》的记载,当时的官工业有30种之多,作为政府组织的“六职”之一——百工,就是负责当时手工业产品的类型与规格设计,确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与成分比例;检查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官方要求。在生产与管理之间,也划出较为明显的界线,主要生产行业中均采用原始的质量检验方法,为了确定责任而在器物上铭刻经手人的姓名。中国古代的质量管理,是一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有效管理形式。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制度随着官办工业的发展,在秦汉时代基本定型,一直沿袭到清代。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是以度量衡为基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国家制造度量衡器具发到各地作为历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延续下来,为产品质量提供生产规范和技术标准。被世界誉为“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其生产工艺均为组合装配而成,这就是古代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的一个佐证。在产品设计方面,中国古代也有很高的水平,举世瞩目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丝绸、瓷器,乃至都市的规划,宫殿、桥梁和各类交通工具的建造,都体现了高超的设计思想和技巧。选择和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对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至关重要,无论在官办工业还是私营手工业生产中,各自都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原材料的办法和制度。东周时期的官办纺织业中,就没有典丝、掌染革等专门负责原材料的供应。此外,在中国历代手工业的各个环节还实行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颁布相应的法令规定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我国最早的律令之一《札记·王制》中规定,器具、车辆不合规格的,布帛的精粗和宽窄不合规格的,都不准在市场上出售。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主要特点:一是有完整性和历史延续性,古代手工业生产中的质量管理萌芽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殷商时代,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西周时代基本定型,到公元前2世纪前后的秦汉时代发展成为一种较完整的制度,并且随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在手工业中沿袭。二是具有适应性,古代的质量管理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有的方法已脱离了经验型的定性管理形态,而具有了定量的因素,几千年来并没有因为社会动乱、经济兴衰而中断,始终在手工业生产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三是实行中的强制性,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是在国家掌握的官办工业的管理机构强制下施行,其本质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管理制度。四是对质量影响有二重性,一方面促成了为极少数统治阶级需要而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而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整个社会手工业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因此,这种管理制度对提高产品质量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对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古代交通不发达,东西方文明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高水平质量的手工业产品的传播。二是丰富了管理的历史宝库,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是一种独特的管理形式,不仅有丰富的管理思想,而且有具体的管理实践,它为管理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人类科学技术及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代相传,但其基本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随着封建社会发展的巨大惰性而逐渐地停滞了。这是由于封建社会始终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缺乏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的条件,质量管理没有本质上的突破。此外,中国封建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主要是战争需要和统治阶级追求奢侈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处于贫困状态,对产品质量只有低层次的需求。而官办工业的产品不作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一般不存在激烈竞争。在这种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的情况下,质量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停滞是必然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17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落后,也是中国古代质量管理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