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山大学出版社《质量工作者手册》第503页(781字)
质量文化是伴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80年代末期出现的质量管理范畴中的一个新概念,它通常是指质量意识和质量价值以及质量监督和质量改进体系的总和。全面质量管理逐步深入,使质量管理成为持久的、广泛的、群众性的系统管理活动,需要进一步贯彻质量预防为主的方针,重视人的价值,创造一种适应质量提高的文化环境,使人们受到陶冶,使质量意识真正能付于实践。
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背景,因此,各自的质量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异,质量文化的侧重也有不同。欧洲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古典精湛、严谨慎重,工作作风也是认真负责。强调质量意识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不然无法取得质量进步。而美国则比较开放,不拘小节,在强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同时,鼓励自我表现,推崇个人奋斗和个人发明,在质量改进中注重个人的突破作用。日本由于民族较单一,国土有限,自然形成了地区和民族认同性的传统文化,大家对事业关心,共同负责,强调企业生存和成功才能有个人的前途,因此以群体为特点的质量管理小组搞得很成功。欧美国家不易像日本民族那样团结合作,而是单干奋斗才适应风尚。目前,各国都看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引进别国质量管理经验时,注意与本国文化背景相结合。近几年来,我国质量管理界也开始对质量文化的研究。在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厂长、经理认识到,把质量管理纳入文化的视野与轨道是对传统质量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质量管理,仅限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无疑只是技术性的、短期的、微观的,而更有效、更深刻并在总体上更具影响力的是观念、行为、规范,是质量的价值观念。从时代气息的趋势,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质量实践的要求和深化全面质量管理需要来看,必须进一步开展质量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