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疽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医生手册》第164页(983字)
由鼻疽杆菌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
(1)症状 潜伏期数周至数月。发热,精神不振,可视黏膜潮红并轻度黄染。按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肺鼻疽、鼻腔鼻疽、皮肤鼻疽三型。三种类型可单独也可混合发生。驴、骡多呈急性,而马常为慢性。习惯上将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称开放性鼻疽。
肺鼻疽:常发生干性无力的短咳,呼吸次数增多,肺部有干、湿性啰音,病灶范围较大时,叩诊呈浊音,肺泡呼吸音减弱。慢性者常无明显表现。
鼻腔鼻疽:初期鼻黏膜潮红,单或双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或脓性鼻液,随后鼻黏膜上出现米粒至高粱粒大黄白色结节,周围有红晕,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呈堤状隆起,中间凹陷,底部呈黄白色的猪脂样。溃疡愈合后形成冰花状瘢痕。颌下淋巴结肿大硬固,表面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粘着,无痛,无移动性。
皮肤鼻疽:多见于四肢、胸侧、腹下等处。结节核桃至鸡蛋大,破溃后流出黄白色或混有血液的黏稠脓液,并形成火山口样的溃疡,边缘不整,底呈黄白色,不易愈合,溃疡附近淋巴结增大,淋巴管粗硬,形成串珠状索肿。发生于后肢时往往皮肤高度肥厚,形成“橡皮腿”。
病理变化 特征病变主要见于肺及淋巴结、鼻腔、皮肤、肝、脾等处。肺内鼻疽结节大小不等,从粟粒大至黄豆大,位于肺表面或深部组织中,半透明,灰白色,周围有红色充血带;陈旧的周围形成包膜,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同样结节也可见于肝、脾、肾等处。鼻腔、皮肤病变与症状中描述的相同。
(2)诊断 开放性鼻疽,由临诊检查,可作出诊断。症状不明显者,可通过鼻疽菌素点眼检疫。
(3)预防 常发地区每年春秋2次检疫,对开放性病马扑杀深埋;非开放性病马严格隔离,管制使役。对病马污染的环境、用具等彻底消毒,粪便须发酵消毒后使用。如有必要,可对病马进行试治。磺胺嘧啶10~15克,每日2次口服,并配合中药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