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蛋饲养技术手册》第453页(1769字)

鸡球虫病是一种各国普遍发生、危害十分严重的疾病。球虫感染鸡后可以在肠道内寄生并繁殖,引起组织损伤,导致摄食、消化过程或营养吸收的紊乱、脱水、失血以及增加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并能引起体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感染是比较缓和的和慢性的,严重的也可造成灾难性的暴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 感染鸡的球虫多属于球虫纲下的艾美耳属。其卵囊由1个单细胞构成,被1个较厚的外壳包裹。感染性卵囊含有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2个子孢子。具有非常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感染鸡的主要有9种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柔嫩艾美耳球虫和和缓艾美耳球虫等。

当鸡啄食了感染性卵囊之后,卵囊壁被消化溶解,其中8个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发育为裂殖体,后者分裂成数目众多的裂殖子,这时上皮细胞即遭破坏,从溃破的上皮细胞而出来的裂殖子侵入新的上皮细胞内,并以同样方式进行繁殖。无性繁殖进行若干世代后,某些裂殖子转化为有性的配子体,即大配子,1个小配子体分裂成很多有活动性的小配子,大配子和小配子结合形成1个合子,合子分泌形成被膜,即成为卵囊。卵囊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到体外。

流行病学 感染鸡排泄到粪内的未成熟的卵囊没有感染力,但在外界经2~3天以上,孢子分裂成4个孢子囊,它们每个又分别形成2个子孢子,成为成熟的卵囊,并具有感染力。任何年龄的鸡对初次感染都有易感性,但主要发生在雏鸡,成年鸡对本病有较强的免疫力。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员、设备、工具和物品等进行的机械传播,经口腔途径感染。

症状 根据本病的经过,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球虫病主要表现有突然排大量血便,显着贫血,运动迟钝,呆立呈嗜眠状,死亡率高达50%~80%。慢性球虫病,症状较轻,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有间歇性下痢,病鸡逐渐消瘦,产蛋量减少,死亡率低。

病理变化 依据球虫感染鸡的部位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侵害盲肠的多见有盲肠膨大,充满大量血液;内有凝血并充满干酪样物质,肠壁硬化,质地脆弱;或盲肠显着萎缩,长度与直肠相近,内容物极少,呈樱桃红色;或直肠有灰白色坏死灶。小肠球虫病主要表现小肠黏膜上有无数粟粒大的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大量出血,内有干酪样物,小肠的长度缩短至正常的一半左右,而粗细扩张2倍以上。盲肠、直肠或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诊断 如出现典型的肉眼病变和生产性能下降,则应诊断为球虫病。但经常见到的是亚临床性感染的,确诊需要进行显微镜检查,以鉴定虫种。对新鲜粪便进行稀释、镜检,能检查出很多裂殖子和裂殖体,如用姬姆萨染色,可使球虫的检出更容易。应用荧光抗体和酶标技术等免疫学诊断方法,能检查出发病后出现的抗体,但不能用于潜伏期和发病初期的诊断。

在鉴别诊断中,应注意与组织滴虫病、沙门氏菌病、坏死性或溃疡性肠炎、大肠杆菌病、食盐和药物中毒等相区别。

防治 球虫卵囊对化学药物具有极强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药不能将其杀灭。因此,大多数鸡饲养者在饲料中连续添加抗球虫药物,至少8周时间,对预防球虫病效果较好。用于育雏阶段,饲料添加药物主要有:氨丙啉、丁烷锡、磺胺喹噁啉、十二甲基苄胺嘧啶,或莫能霉素等。

目前国内外都有预防球虫病的疫苗上市。如有必要可在3~4周龄时进行2次球虫活苗饮水免疫,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获得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鸡球虫极易产生抗药性,在治疗时应适宜选择抗球虫药物。常用的药物有:氨丙啉、尼卡巴嗪、氯氢吡啶、氯苯胍、莫能霉素、盐霉素、杜霉素等。有些抗生素对球虫有效,如呋喃唑酮、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部分磺胺类等。

上一篇: 下一篇:蛋鸡饲养技术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