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实用正骨手册

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处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178页(3004字)

脊髓损伤后,常可出现各种并发症,成为截瘫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就常见的并发症叙述如下:

(一)排尿障碍及处理 排尿障碍可导致尿路感染、结石肾盂积水,甚至发生尿毒症。为此应对膀胱进行训练和管理,以达到不用导尿管,能随意或有规律地排尿,排尿后膀胱内没有或仅有少量残尿量,无尿失禁。

1.急性期处理 持续导尿引流,开始持续开放,1周后可夹住导尿管,每3~4小时间歇开放一次,有助于保持膀胱容量,防止挛缩。注意尿道口及导尿工具的清洁,并定期用Y型管连接导尿管用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甲硝唑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闭合冲洗膀胱。留置导尿管缺点是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2.间歇性无菌导尿术 伤后1周即可采用此法,有利于消除膀胱感染和促使膀胱功能早日恢复,但应注意保证按时导尿,使膀胱不过度膨胀,具体做法为:控制病人每日液体入量不超过2000ml,并尽可能均匀摄入(每小时125ml左右),避免短时间暴饮,致膀胱过度充盈,然后在无菌操作下,放入导尿管,同时建立排尿触发点:即导尿前,先叩击耻骨上区、牵阴毛、挤压龟头或摩擦大腿内侧等,以期建立自发性排尿反射的“扳机点”,一般1~3个月后60%~80%可见效,可去除导尿管。但圆锥骶神经损伤者,由于膀胱逼尿肌无力,需长期间歇导尿,应训练病人自己或家属掌握这一技术。

3.手法排尿 膀胱充盈时,膀胱底可达脐上二指,即可进行手法排尿,先用一手轻柔由外向内按摩患者的下腹部,由轻而重,待膀胱缩小后,再用两手由上往下压排尿,待尿液不再流时,松手,再次重复,尽量把尿排尽,但注意勿暴力按摩,以免尿液倒流至输尿管,引起感染,甚至挤破膀胱。

4.针灸排尿 选择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下针,得气后再给予艾灸,亦常得到较好效果。

5.药物排尿 常用酚苄明、羟丁酸等。

(二)呼吸系统并发症处理 呼吸衰竭及肺部感染是截瘫病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颈髓的不同节段损伤,对呼吸的影响不同,C4以上损伤,由于呼吸传导束在C4水平两侧前外侧往下行,故损伤后可导致膈肌及全部肋间肌麻痹,可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多达30%以上),需立即进行人工或机械呼吸。C4以下损伤,肋间肌虽然全瘫,但膈肌呼吸活动仍然有全部或部分保持,但因脊髓休克期膈肌暂时可麻痹或由于邻近受伤脊髓白质水肿,脊髓内压增高,使膈神经发出部位的神经细胞和呼吸传导束功能障碍,亦可发生延迟性呼吸麻痹,应紧急进行脱水治疗及人工呼吸辅助,高胸段脊髓损伤病人可由于部分肋间肌和腹肌麻痹而影响呼吸。这些因素都是脊髓损伤早期出现急性肺功能不全的原因。由于肺泡通气水平低,患者长期卧床体质下降,对寒冷抵抗力差,无力咳嗽等原因,又可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堵塞,故容易发生肺不张和肺炎。

处理措施:①给予特护,每2小时翻动病人一次,不断变换体位、拍背;鼓励病人练习深呼吸,行雾化吸入等处理;②给予抗生素,但不宜长期应用;③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临床经验在C4以上损伤时入院即给予气管切开能提高生存率。

(三)压疮的预防和治疗 对截瘫的病人护理不当,可发生压疮,多发生在人体骨性突起部位,如骶部、足跟、大粗隆部、髂前上棘、腓骨小头及内外踝部。此外,在四肢瘫患者,枕外隆突处、肩胛、胸壁等处也可发生。

1.压疮的预防 压疮发生,反映护理质量,因为如能做到定时翻身和皮肤上卫生清洁,完全可以预防。住院病人使用气垫和坐垫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2.压疮的治疗 由于局部伤口渗液,可丢失大量蛋白质造成营养不良和贫血,压疮还常常继发感染、发热、甚至败血症和骨髓炎,应及时治疗。

(1)全身处理 应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定期适当补充血浆和全血,控制感染。

(2)压疮局部处理 Ⅰ期病人,病变局限于表皮及真皮层,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水肿,是发生压疮的前奏,应注意勿再压迫此部位,同时用热毛巾或50%酒精、滑石粉等,轻轻按揉按摩,能够好转。Ⅱ期病人,局部已发生溃疡坏死,皮下肌肉韧带有坏死现象,处理时注意不能再压局部。伤口清创,剪除坏死无活力组织直至新鲜肉芽组织,局部疮腔及皮下腔隙形成,肌腱或骨质裸露,应在清创换药后,创面新鲜时,行局部皮瓣转移覆盖伤口。

(四)颈髓损伤病人高热的处理 颈髓高位损伤四肢瘫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失调,汗腺不能分泌,皮下血管扩张,体热不能散发,刺激增强细胞新陈代谢,病人可出现39~40℃持续高热,使病人迅速消耗。可使用物理降温法:酒精擦浴,冰袋或冰床,必要时可使用冬眠合剂Ⅰ号6ml,静脉注入。

(五)痉挛状态处理 胸髓损伤病人,在脊髓休克期后,将出现痉挛性瘫。此时检查病人,可见病人的浅反射消失,肌张力增高,呈折刀样,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和踝阵挛。过度痉挛将会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和护理,因为轻度的皮肤刺激,即可诱发下肢剧烈收缩,而将一些东西踢倒或影响不全瘫病人行走,需给予适当处理。

预防与治疗:在截瘫早期,应注意消除促使痉挛恶化的因素,注意变换体位和被动活动关节,但应注意不应强力进行,仰卧时,避免屈肌过于紧张,可在膝下垫枕。另外,鼓励病人采取俯卧睡眠姿势,鼓励病人早期离床锻炼。痉挛性病人的药物治疗:安定2~5mg,3次/日,力奥来素10mg,3次/日,等。痉挛状态严重影响功能锻炼及膀胱、肠管功能,而使用上述药物无法控制者,可使用“长效神经溶解剂”,如5%~10%石炭酸水溶液或95%酒精进行神经封闭。如闭孔神经封闭,(在长收肌起点后缘)可解除屈髋与内收肌痉挛。坐骨神经封闭,可解决屈膝与踝跖屈痉挛等。

(六)脊髓损伤后疼痛处理 脊髓损伤后,常伴发疼痛,其性质有钝痛、抽痛、刺痛、灼痛等,有时可很剧烈。原因有多种,部位可在脊髓损伤处,但多见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异常性痛,而最难解决的是尾神经根性痛。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可选用丙咪嗪(50mg,3次/日),氯丙嗪、卡马西平等。

(七)神经性骨化性肌炎 这是截瘫病人常见的合并症,发病率可达30%~40%。出现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髋关节最常见,膝关节次之,一般出现脊髓损伤4个月以内,早期在受累关节周围出现红肿,热炎症反应,血AKP升高,X线检查早期可见软组织肿胀,逐渐出现钙化影而致骨化,使关节强直。治疗:成熟后手术切除。

上一篇:骶尾骨骨折 下一篇:实用正骨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