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的操作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63页(845字)

1.选穴 单侧肢体疾病,选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双侧刺激区;内脏、全身性疾病或不易区分左右的疾病,可双侧取穴。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可选顶颞前斜线。

2.体位 根据患者病情、治疗要求和施术部位,可分别取站位、坐位或卧位。如治疗急性腰扭伤时,可取站位,在针刺顶中线的同时,患者可活动腰部;治疗偏瘫,既可取坐位,也可取卧位。

3.进针 一般选用28-30号的1.5-2.5寸长的毫针,在选定的刺激区(线)进行常规消毒后,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沿刺激区(线)继续刺入相应的深度。若进针角度不当,使针尖抵达颅骨或仅达皮下层,患者有疼痛感且医者手下有抵抗感,此时应改变进针角度,重新刺入。

4.行针 头针的行针只捻转不提插。一般以拇指掌面和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针速度应保持在200次/分左右,捻针角度则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一般在180°~720°的范围内。每次可连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重复捻针1次。偏瘫患者在留针期间可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也可使用电针代替手法捻针治疗。

5.出针 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拔出毫针,也可缓慢出针。出针后要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6.疗程 一般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问间隔5~7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