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沙门氏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52页(1917字)
禽沙门氏菌病是由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禽白痢、禽伤寒和禽副伤寒。鸡沙门氏菌病普遍存在于集约化养鸡场,是养鸡生产中最重要的蛋传性细菌性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学
禽白痢的病原是禽白痢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鸡最易感,火鸡次之。对热、化学消毒剂较敏感。禽伤寒的病原是鸡沙门氏菌。禽副伤寒的病原是禽副伤寒沙门氏菌。
二、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是禽白痢沙门氏菌的自然宿主,感染通常是终身的。感染的种蛋是传播的主要途径,感染或带菌的母鸡的蛋带有禽白痢沙门氏菌。此外,也可经污染的用具、饲料、饮水、垫料及其环境,造成鸡群内的感染。
禽伤寒主要发生于鸡、火鸡等,鸭、鹅和鸽等有抵抗力。禽伤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也可通过蛋传染后代。
禽副伤寒以火鸡和鸡最为常见。幼龄鹅和鸭很易感,鸽也可发生本病。该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经蛋传播是其中之一。
三、临床症状
1.禽白痢 雏鸡通常呈急性全身性感染,成年鸡则以局部和慢性感染最为常见。在雏鸡,如为蛋内感染,在孵化过程中可出现死胚、不能出壳的弱雏或在出壳后短时间内出现弱雏或死雏。病雏虚弱,精神委顿,无食欲,可发生突然死亡。粪便呈绿色,沾污肛门周围绒毛,重者肛门被排泄物封闭,排粪时发出尖叫声。有的病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气喘症状。存活鸡成为带菌者。成年鸡感染一般没有临床表现,但有不同程度的产蛋下降和受精率与孵化率下降。
2.禽伤寒 禽伤寒在生长鸡和成年鸡常见,但经蛋传播也可发生雏鸡感染。其症状与禽白痢相似。
3.禽副伤寒 症状类似于禽白痢、禽伤寒和其他一些疾病。幼龄鸡是全身感染,症状和病变与由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相似。
四、病理变化
1.禽白痢 雏鸡在出壳后5日内死亡者。可见肝脏肿大、黄色,脾肿大,卵黄囊吸收不好,内容呈油脂样或淡黄色混浊。10日龄以上的病死雏鸡,可见肝、脾肿大,肝有散在的坏死点,肺呈褐色,有坏死灶。20日龄至2月龄病死鸡,除肝脾变化外,还可见肺有黄色局灶坏死或灰白色增生灶;心肌有黄色坏死或灰白色增生结节,坏死灶界限不清,严重时心脏变形。一部分病例可见肌胃有黄色的坏死灶,有的见肝破裂、内出血。
成年的慢性带菌母鸡最常见的病变是卵子变形、变色和呈囊状,腹膜炎,急性或慢性心包炎。由于卵泡破裂,引起广泛的腹膜炎和腹腔内脏的粘连,可见腹水。公鸡可见睾丸萎缩,散在小脓肿。
2.禽伤寒 最急性病例无眼观变化。病程长者,可见肝、脾和肾肿大。肝和心肌中有灰白色的坏死灶,心包炎,卵子破裂引起腹膜炎,卵子出血、变形和变色,肠道炎症。
3.禽副伤寒 幼龄禽的最急性暴发无明显病变。病程稍长,可见消瘦、脱水、卵黄凝固、肝和脾充血,并有出血条纹或点状坏死灶,肾充血,心包炎并有粘连。急性感染的成年禽表现为肝、脾和肾的充血肿大,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心包炎和腹膜炎。后备母鸡或成年母鸡以输卵管的坏死性和增生性病变、卵巢的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为特征,可发展为腹膜炎。成年禽可见到关节炎。成年禽的慢性带菌者主要变化为消瘦,肠道坏死溃疡,肝、脾和肾肿大,心脏有结节。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对禽白痢、禽伤寒和禽副伤寒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只能是初步性的。确诊需作病原菌的实验室分离与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2.防治 种禽群的净化和带菌禽的清除是控制禽沙门氏菌病的有效措施,定期对种禽群进行检疫,淘汰阳性鸡是十分必要的。作好孵化场和种蛋的卫生消毒等卫生措施。可使用药物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磺胺类、呋喃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禽沙门氏菌病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