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44页(1865字)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群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综合征和淋巴组织与其他组织形成的慢性肿瘤。该病可引起雏的发育不良并造成免疫抑制,严重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引起混合感染,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常污染其他禽类疫苗而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我国一些地区本病日趋严重,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学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丙型反转录病毒属的成员。本病毒抗原性及基因结构均不同于禽白血病/肉瘤病毒。

病毒对热不稳定,在低温可长期保存;在碱性条件下病毒可被乙醚、氯仿灭活。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可潜在性地引起其他病毒突变。

二、流行病学

本病起源于火鸟,自然宿主有火鸡、鸡、鸭、鹅、雉和日本鹌鹑。对鸡、鸭、鹌鹑、雉鸡可水平和垂直传染。潜伏期为1~3周,早期发病多在4~6周。蚊虫可携带病毒,蚊虫叮咬可造成本病毒传染。

传播方式和流行特点是: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但垂直传播率比较低。通过昆虫也可传播本病,特别是环缘库蚊,但通过昆虫传播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慢性肿瘤病型呈散发性,目前致病的原因主要来自疫苗污染。据报道正常鸡群的带毒现象很普遍。

三、临床症状

使用被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污染的鸡胚制造疫苗,是造成本病原扩散的重要原因,在本病的流行中起着主要作用。

早期感染本病毒的雏鸡,多在3周后出现贫血,鸡只发育迟缓,主翼羽毛发育不良,羽干的中间部位无羽毛生长是本病重要特征,发病群的鸡,普遍生长缓慢,常见这些雏鸡的背部及翅膀的羽毛逆立及脱毛现象。

少数发病的鸡腿部麻痹,而成劈叉的症状,这要与立克氏病神经型症状相鉴别。

近年一些鸡只出现白内障造成失明,也是本病的特征症状,人工接种感染3日龄雏鸭、雏鹅,可在2~3周见到精神沉郁,发育不良及贫血的症状,鸭的死亡可达77.8%,鹅为44.4%。

四、病理变化

感染鸡大体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脾、肾、腺胃肿大,并见肿瘤病灶区,在胰腺、性腺、心、肠、肾也常见到类似的变化。这些病变多80~120日龄时出现,坐骨神经及坐骨神经丛肿大,最早的神经病变可在感染后4~5周龄时出现。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不典型,本病毒所致多脏器的病理变化易与马立克氏病和白血病混淆,从病理解剖上难以区分,最后确诊都要进行实验室的检查(包括病理组织学的检查)。所以本病的诊断,不仅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肉眼病理变化和显微病理变化,而且还需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在肿瘤细胞中检测到感染性病毒、病毒抗原和前病毒核酸更具有诊断价值。

如检查病毒,必须采集肿瘤及抗凝全血,处理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经传3代后,可进行荧光抗体试验,如在细胞浆内见到黄绿色的荧光,周围未被感染的细胞淡染,无黄绿色的荧光,则定为阳性。也可以采全血,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以确诊该群是否被本病毒感染。

2.防治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一种散发性和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满意的防治方法。

目前认为用ELISA方法检测蛋清中的病毒抗原,淘汰阳性母鸡,切断垂直传播是防治该病的最好办法。

另外,要使用SPF鸡胚制造疫苗,严防本病原通过活疫苗传染。目前正抓紧研究预防本病的疫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