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281页(1977字)

【适应症】

一、矫形外科或普通外科的下肢任何手术。尤其适用于不宜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的病例,如老年、感染、休克、心血管疾病、脊椎硬化穿刺困难等病例。

二、下肢治疗性解痛,可同时注入适量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

【禁忌症】

一、腰脊柱畸形。

二、臀部或股后侧手术。如果同时阻滞坐骨神经则仍可采用。

【解剖】 下肢的神经主要为腰丛、腰骶干和大部分骶神经所支配。在第四腰椎平面腰大肌间沟部位,各神经丛互相密切接近,外侧是股外侧皮神经,前方是股神经、闭孔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内侧系腰丛和坐骨神经(由腰骶干下行部与部分骶神经组成)。这一区域称为“腰大肌肌间沟”,前面为腰大肌,内面为腰椎体,后面为腰椎的横突、横突间韧带、肌肉及腰方肌。如果将麻药注入腰大肌肌间沟,局麻药能沿腰大肌间沟上下扩散而阻滞上述所有的神经。

【麻醉前准备】

一、病人的准备 同第六章第一节。

二、麻药的准备

(一)2%利多卡因20毫升。

(二)1.5%利多卡因、0.1%地卡因合液20~30毫升。

(三)1%利多卡因、0.2%地卡因合液20~30毫升。

上述麻药中各加入肾上腺素0.1~0.2毫克。

三、器械的准备 10厘米长腰穿针,5毫升、20毫升注射器各一个。备用导管法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腔导管。周围神经刺激器。

【操作方法】

一、病人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股与躯体作适当的屈曲。

二、穿刺点定位。取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相交点,定为腰椎4棘突。在该棘突下3厘米处,旁开3.5~5厘米处,定为穿刺点,作皮丘。

三、穿刺步骤:①用腰穿针垂直刺入皮丘,缓缓进针,直至触及患侧第五腰椎横突,稍将针尖改向头端方向推进,滑过横突;②将含空气的5毫升注射器接在穿刺针上,缓缓进针1~2厘米,即刺入腰方肌内,此时推动注射器柄栓有抵抗感;③顶住柄栓,继续将针推进0.1~1厘米之时,突然感到抵抗感消失,证明针尖已在腰大肌肌间沟中,刺入深度一般为5~7厘米左右;④针刺入腰大肌肌间沟时,病人可能出现异感,但不要求有异感,主要根据针尖通过腰方肌筋膜时的抵抗骤失感及注气无阻力感;⑤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空气20毫升以扩张腰大肌间沟,然后注入麻药20~30毫升,拔针;⑥注药后保持侧卧位5~10分钟,以助麻药扩散到深部,然后摆手术体位;⑦如果估计手术时间长于2小时以上,可改用硬膜外穿刺针,依上法穿刺,当针尖抵达腰大肌肌间沟后,放置硬膜外导管后连续用药。

【注意事项】

一、针尖确在腰大肌肌间沟时,注射空气应毫无阻力。如果出现阻力,则针尖位置可能在筋膜处,则应调整针尖位置,直至注气无阻力。但如果穿刺针出血,应改变针方向直至无血为止,为安全计此后不宜注气,或考虑放弃本法。

二、本麻醉法的麻醉范围上至腰1脊神经平面,下至足趾,故手术部位在大腿以下者,效果均佳。但接近臀部或股后侧者,宜另加坐骨神经阻滞,以求阻滞完善,此时在腰大肌肌间沟处注药25毫升,坐骨神经处注药15毫升。或改做患侧第2骶后孔阻滞(在髂后上棘下内1厘米处,呈75度角向内进针)以阻滞骶1、2、3骶神经。

三、鉴于腰丛等神经的解剖部位较深,故可借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协助定位,则成功率更有保证,详见本章第十一节。

四、本法一般无严重并发症,但仍应警惕有将大量麻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的可能性,尤其因下肢病变而引起脊柱代偿侧弯的病例,更应引起重视,有时可在穿刺中抽出脑脊液,则应放弃本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