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369页(3013字)

将神经安定剂(如氟哌啶)和镇痛剂(如芬太尼)组合后在麻醉中应用的方法称为神经安定镇痛术(Neuro1eptana1gesia),简称NLA或安定镇痛术。若将安定镇痛术与催眠麻醉剂复合,即可产生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为目前一种比较新型的麻醉方法。

【适应症】

一、手术时间长、病人情况差的颅脑及胸科手术,包括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等。

二、骨科、普通外科及泌尿外科等需要全麻的手术,包括嗜铬细胞瘤切除及肾移植等特殊手术。

三、老年人手术。

四、中毒性休克病人。

五、耳鼻喉科及脑外科需要病人在手术中密切配合的手术。

六、各种内诊镜检查及造影术,如食管镜检查、气管镜检查等。

七、严重烧伤的清创、切痂植皮手术。

八、作为局麻、针麻、中麻及硬膜外麻醉中的辅助麻醉。可使病人意识尚存在,但安静。

九、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施行机械人工呼吸的场合。

【禁忌症】

一、剖腹产手术、妊娠。

二、婴幼儿及新生儿。

三、短小手术及门诊小手术。

四、嗜酒者及身体强壮的病人。

五、震颤麻痹症(帕金森氏病)、癫痫。

【麻醉前准备】

一、病人的准备 同乙醚全麻。麻醉前一小时肌注氟哌啶5毫克、阿托品0.5毫克,或度冷丁50毫克、东莨菪碱0.3毫克。

二、麻药的准备

(一)氟哌啶-芬太尼合剂,商品名“英诺佛”(Innovar)。按氟哌啶∶芬太尼等于50∶1的比例配制而成,每毫升含氟哌啶2.5毫克、芬太尼0.05毫克。也可临时现配:氟哌啶10毫克、芬太尼0.2毫克(50∶1),加注射用水稀释至10毫升,每毫升含氟哌啶1毫克、芬太尼0.02毫克(下文简称稀释合剂)。

(二)其他麻醉药:γ-羟基丁酸钠、氯胺酮,1%普鲁卡因(供静脉滴注),1%地卡因(供表麻用)及肌肉松弛药等。

三、器械的准备 静脉复合麻醉器械,气管内插管用具、呼吸管理设备。

【操作方法】

一、诱导 用稀释合剂分次小量静脉注射,成人每次2~3毫升,小儿每次1毫升,间隔5~8分钟一次。根据病人的反应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决定用量。一般,成人约需6~10毫升,小儿1~6毫升。稀释合剂静注后2~7分钟生效,10~ 12分钟作用达高峰,并持续30分钟,有效时间为3~4小时。

二、气管内插管 诱导后,可在1%地卡因表麻下顺利进行。小儿可在γ-羟基丁酸钠静注后顺利进行。

三、维持麻醉

(一)于年老体弱及一般情况较差者,单纯按上法诱导后,即可达到良好的安定镇痛效果,无需加用其他全麻药,或仅加用局麻即可完成手术。

(二)其他病人可在上述诱导的基础上,复合少量全麻药物即可完成手术,可采用下列的一种方法:

1.氧化亚氮~氧(2∶1)吸入。

2.分次间歇吸入低浓度乙醚(10毫升左右),或氟烷(1~2毫升),或甲氧氟烷(2~4毫升)。

3.静脉滴注1%普鲁卡因或0.5%利多卡因溶液。初速30滴/分,以后减慢至20~10滴/分维持。

4.氯胺酮分次静脉注射或肌注。切皮之前常需注射,术中酌情追加。

5.γ-羟基丁酸钠静脉注射,按50毫克/公斤体重用药。

(三)手术时间长于4小时者,可补注合剂或单纯分次静注芬太尼。氟哌啶的常用量成人为0.2~0.4毫克/公斤体重,总量不超过25毫克(包括术前用药量);小儿常用量为0.1~0.2毫克/公斤体重。芬太尼单独静注的剂量,每次0.05~0.1毫克,静注后一分钟生效,四分钟达高峰,维持镇痛约45~60分钟。手术开始二小时以后不宜再注射芬太尼,手术结束前更不宜再用芬太尼,以免造成呼吸抑制。芬太尼的常用总量成人为0.2~0.4毫克,最大量不超过0.7~0.8毫克。

(四)应用“稀释合剂”后如出现呼吸抑制,只要及时进行扶助或控制呼吸,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后,呼吸均能恢复正常。

(五)根据手术的需要,可复合应用肌肉松弛药,并施行控制呼吸,这样合剂和全麻药的用量更可减少。

(六)维持麻醉中要注意纠正血容量不足及水、电解质紊乱。

四、苏醒 手术结束前30~40分钟,即可停用所有麻药。手术结束时,多数病人可处于清醒睁眼状态,但十分安静,并能良好地耐受气管插管,无咳呛现象。等待呼吸完全恢复正常后拔管。拔管后多能立即说话。

【并发症】

一、烦躁不安及椎体外系症状(颤抖、肌痉挛等)为大剂量氟哌啶(超过25毫克)的主要副作用,应用小剂量或与芬太尼合用时则很少发生。一旦发生,可用氯丙嗪5~10毫克控制。术后应用适量度冷丁有预防作用。

二、恶心、呕吐、心率缓慢为芬太尼的主要副作用,但与氟哌啶及阿托品合用则不致发生。

三、支气管痉挛及胸壁肌肉强直 主要因芬太尼注射太快引起,缓慢注射即可避免。

四、呼吸抑制 主要由芬太尼引起,剂量越大,越易发生,达1毫克时,可使呼吸完全停止。如果常规采用气管插管,并根据呼吸抑制程度,随时做好呼吸管理,则这种并发症一般无危害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