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高血压病防治手册》第93页(1380字)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最新一类抗高血压药物,它们在受体水平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一)种类

迄今,有6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被批准用于治疗高血压:氯沙坦(losartan)、缬沙坦(valsartan)、伊贝沙坦(irbesartan)、candesartan、eprosartan和telmisartan。许多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单用时其降压效果与ACE抑制剂相同,但无使用ACE抑制剂时常见的干咳副作用。

(二)降压机制

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已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至少有AT1和AT2两种亚型。血管紧张素Ⅱ收缩血管、释放醛固酮、刺激细胞肥大或增殖等作用,都是通过AT1受体介导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AT2受体,后者有抗细胞增殖和调节细胞凋亡等作用,因而对抗高血压进一步产生有利影响。

现知道血管紧张素Ⅱ生成除通过RAS经典途径外,还存在非经典途径。即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外,还有其他酶如糜蛋白酶也能参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ACE抑制剂不能阻断由非经典途径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AT1受体上阻断一切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三)临床应用

许多临床试验证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目前主要用于ACE抑制剂有效、但由于咳嗽而不能耐受者。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单独使用可使约50%~55%患者的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利尿剂合用时它的降压作用大为增强。国外一些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已上市,如:氯沙坦与氢氯噻嗪、伊贝沙坦与氢氯噻嗪等。这些制剂无论对年轻或老年患者都有显着的降压作用。如果一开始使用复方制剂,可使约70%~75%患者的血压降至目标水平。高血压防治新指南已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列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四)副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较小,未发现血脂和血糖的显着改变,肾血流量保持不变,很少见高血钾。禁忌证与ACE抑制剂相同。

(五)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

1.氯沙坦(科素亚) 片剂:25mg/片、50mg/片。口服:25mg/次,1次/日。极量:50mg/次,2次/日。

2.缬沙坦(代文) 胶囊剂:80mg/粒、160mg/粒。口服:80mg/次,1次/日。极量:320mg/次,1次/日。

3.伊贝沙坦 片剂:75mg/片、150mg/片。口服:75mg/次,1次/日。极量:300mg/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