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高血压病防治手册》第154页(1040字)

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缺血软化,最终形成直径小于2cm大小的腔隙。由这些腔隙导致的脑梗塞,称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其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约占腔梗的60%~75%。

(一)临床表现

1.多有高血压病史,50岁以后多发,男性多于女性。

2.起病较缓慢,常无明显症状、体征,仅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发现腔梗。

3.根据腔梗发生部位不同,可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1)单纯运动性轻偏瘫:最常见。对侧面部及肢体不同程度的轻偏瘫,可伴有失语、失用、视野缺损。

(2)单纯感觉性卒中:病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面部或肢体),表现为麻木、刺痛、灼热感等。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灶对侧肢体的轻偏瘫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指鼻、跟膝胫试验不准,快速轮替及直线行走不能等)。

(4)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构音及吞咽困难,手无力,笨拙,不能做精细动作。

(5)感觉运动性卒中:病灶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及轻偏瘫,无失语及共济失调等。

4.多发性腔梗可出现假性球麻痹、帕金森综合征、多梗塞性痴呆等,又称腔隙状态。

5.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诊断,MRI优于CT。

(二)治疗

1.优化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膳食,提倡低盐、低脂,多食蔬菜、水果。减重,增加运动,戒烟,限制饮酒。高血压是腔梗最大危险因素,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同时调节血脂,防治糖尿病,降低血粘度。

2.症状较明显的腔梗药物治疗可参照动脉血栓性脑梗的治疗,但不需抗凝及溶栓治疗,可用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及降低血粘度的药物如阿司匹林(0.1~0.3g/天)、银杏制剂、潘生丁(每次50mg,每天3次)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