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292页(1605字)
肝包虫病是我国西北牧区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绝大多数为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肝包虫囊肿),少数为由泡状棘球蚴所致的多房性包虫病(滤泡型肝包虫病)。肝包虫病常单发,以20~40岁中青年多见,病灶生长缓慢,小者如葡萄,大者内容可达20000ml。囊壁分内囊和外囊,外囊为由成纤维细胞反应性增生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内囊为棘球蚴本身所形成的囊,又分内、外两层,外层为角皮层,白色透明,似粉皮;内层为生发层,含许多头节和子囊,具有显着繁育能力。囊液透明,弱碱性,含抗原,渗漏至囊壁外可致过敏,严重时引发过敏性休克。囊肿可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
【诊断要点】
1.牧区生活及犬、羊接触史。
2.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囊肿长大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等邻近器官受压症状。病程中常有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3.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方法简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阳性率90%以上,但有一定的假阳性。不能作为疗效判断指标,患者治愈后阳性反应仍可保持多年。
4.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70%,可用于判断疗效,对复发诊断有一定价值,但敏感性较低。
5.B超:包虫囊肿B超表现类似肝囊肿,为边界清楚的液性暗区,囊壁厚薄不一,囊内光点飘浮游动(囊沙)。滤泡型肝包虫则表现为巨大实质性占位病变,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需要与肝癌鉴别。
6.CT:肝包虫囊肿表现为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影,增强后无强化。边界清楚,囊中常可见子囊(囊中囊),为包虫病的特征性表现。子囊较多时呈蜂窝状或车轮状。有时可见囊壁钙化,呈弧状或蛋壳状;囊内容物钙化则呈条状或片状。
注意:疑为肝包虫囊肿时严禁作诊断性穿刺,以免囊液外漏引起严重后果。
【处理】 肝包虫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手术治疗:根据囊肿有无继发感染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为防术中囊肿破裂、囊液漏入腹腔引发过敏性休克,术前可静脉滴注氢化泼尼松100mg。
(1)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临床上最常用,适用于无继发感染者。手术原则为摘除内囊、处理外囊。摘除内囊前必须认真处理囊液,彻底杀灭原头节,防止囊液外漏造成包虫种植扩散的严重后果。向囊内注入10%甲醛或3%过氧化氢溶液,保持5分钟以上,即可确保杀灭原头节。然后吸尽囊内容物,切开外囊,摘除内囊。外囊壁用浸有3%过氧化氢溶液的纱布擦洗,0.9%氯化钠溶液冲洗,再行囊壁内翻缝合。
(2)肝叶切除术:适用于包虫囊肿继发感染形成慢性厚壁肝脓肿者;滤泡型肝包虫病多向周围浸润扩散,亦宜行肝叶切除术。
当术中肝包虫囊肿破裂、囊液溢入腹腔时,应尽量清除腹腔内囊液及子囊、碎屑等囊内容物,并行腹腔、盆腔引流。
2.药物治疗:目的为杀灭头节,破坏囊壁生发层,抑制包虫发育和增殖。适用于多发性或多脏器包虫病、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囊液外漏继发腹腔种植或并发肺脑转移无法手术根治者。常用苯丙咪唑,疗效高,毒性低,为首选药物。常用量40mg/(kg·d),po,疗程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