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325页(2307字)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急性胰腺炎不仅是胰腺的局部炎症,同时是常涉及多个脏器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胰腺炎常见的发病原因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梗阻(胆源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肿瘤或十二指肠梗阻,酒精中毒,暴饮暴食等;以及内镜逆行胰管造影后,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应用雌激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其他原因所致高钙血症促使胰石形成,胆道口括约肌功能失常等均可诱发本病。
引起胰腺炎发病机制很多,如胰酶引起胰腺自身消化、胰腺血液循环障碍及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变化、氧自由基的作用、内毒素等。其中大量胰酶入血后通过激活体内活性物质以及胰酶本身作用,导至肝、肾、心、脑等器官损害,引起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水肿、出血和坏死是急性胰腺炎的基本病理改变,分为水肿性胰腺炎和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两类。前者属内科范畴不予详述,本节仅叙述后者。
【诊断要点】
1.腹痛:是主要症状。腹痛位置与病变部位有关。可在上腹偏右或偏左疼痛,并可向肩部放射;累及全胰时呈腰带状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胆源性者可先有胆绞痛。
2.恶心、呕吐:腹痛开始即可出现且不能缓解。
3.腹膜炎体征:腹部压痛明显,范围较广或波及全腹,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
4.腹胀:初期为反射性,严重时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及大量腹腔积液,腹胀加重。
5.高热、寒战,胆源性常有梗阻性黄疸发生。
6.暴发型急性胰腺炎以突然休克为主要表现,患者出现休克、脉细速、血压降低、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少数患者可于腰部出现蓝-棕色斑(Gray-Turner征)或脐周蓝色改变(Cullen征)。
7.可发生呕血和便血。血钙降低可致手足抽搐。
8.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WBC>20×109/L时为重症胰腺炎;发病2~3日后血钙降低、血糖升高,若血钙低于2.0mmol/L,血糖高于11mmol/L提示重症胰腺炎。
9.血清淀粉酶高于128温氏单位(或高于300索氏单位)有诊断意义,发病24~48小时达到高峰持续4~5日。尿淀粉酶超过256u(温氏)或500u(索氏)提示本病,可持续1~2周。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因胰腺广泛坏死使淀粉酶不升高。
10.动脉血气分析中,PaO2<8.0kPa(60mmHg)或BE<-5mmol/L提示重症。
11.腹腔穿刺可抽得呈血性混浊液,可见脂肪小滴,并发感染时呈脓性。穿刺液的淀粉酶值增高有诊断意义。
12.B超检查呈现不均匀、不规则强回声,边缘轮廓不清。
13.CT检查胰腺弥漫性肿大,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胰周脂肪间隙消失,胰内、胰周积液。CT检查对确定诊断、明确坏死部位及胰外侵犯程度有重要价值。腹部X射线平片可见横结肠、胃充气扩张。
【处理】
1.胆源性胰腺炎有胆管梗阻者应急诊手术治疗,解除胆管梗阻取石及T管引流,及时引流小网膜腔。无梗阻者先非手术治疗,待急性胰腺炎缓解后,再做后期有关胆囊和胆管手术。
2.非胆源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要区分坏死是否继发感染,对未感染者进行非手术疗法。
(1)禁食、胃肠减压,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要注意补充钾、钙离子。
(2)营养支持治疗补充热量。
(3)解痉止痛,对诊断明确、腹痛较重患者可酌情给予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
(4)控制感染:选择易通过血胰屏障的有效抗生素,如环丙沙星100ml+甲硝唑100ml,iv gtt,bid。可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尽早选用敏感的广谱抗生素。
(5)若腹部体征及全身状况加重,血钙下降者,应给予强效的胰酶抑制药物——生长抑素,如善得定0.1mg,iv gtt,q8h,或施他宁3mg,iv gtt,q12h。
3.对病情恶化者应手术治疗。手术以清除坏死组织、引流通畅为主,施行胆管引流、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手术方式取决于胰腺坏死程度和范围。根据坏死组织范围切开胰腺被膜以及胰周的后腹膜,尽量清除胰腺和胰周的坏死组织。清除坏死组织后,必须在胰床和后腹膜行充分引流,可采用双套管引流,术后进行灌洗以继续清除坏死组织和渗液,或者用盐水纱布开放伤口引流,术后可在麻醉下再次清除坏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