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刺灸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418页(2617字)

一、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同一般的针刺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遵循先进针,再行针使之得气,然后施用补泻手法(根据病情需要),留针20min~1h不等,最后起针按针刺程序。

急症邪重势急,要求持续运针,延长留针时间,一般每次持续运针2~3min,急性痛症还可稍长。休克、昏厥等患者,更须持续至脉回神清。留针期间须间隔运针。

二、急症灸法

艾条灸因其种种优点已成为现代灸治急症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着肤灸(又称直接灸)也重新得到重视,在急症防治上证明有较好的效果。

(一)艾条灸

1.回旋灸 将艾条一端燃着,与施灸处皮肤距20~40mm,来回旋转移动。此法适用于位在浅表、病灶面积较大的急症,如痈、疽、肿、毒之类。宜由痛灸至不痛或不痛灸至痛。

2.雀啄灸 燃着的艾条与所灸经穴无一定距离,一高一低如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此法温热感较强而灸灼面积较小,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脏腑病变所致的急症。

(二)间接灸

1.隔姜灸 以鲜姜切成3mm厚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平贴于穴位上,然后置艾柱于其上燃着,感到灼痛时更换艾柱,直至灸处皮肤潮红,按之灼热止灸。因生姜性温,适用于骤感寒邪所致的呕吐、腹泻等急症。

2.隔蒜灸 以新鲜蒜片(独蒜片更佳)代替姜片,操作与上法同。具有消肿、拔毒、止痛之功效,适用于痈肿、毒伤之类的急症。

3.隔盐灸 取洁净细匀的食盐,填满肚脐,上置艾柱灸之,待灸处感到热痛另易艾柱。此法有回阳救逆之功。多用于中风、昏迷、厥脱之证,因此灸治时,艾柱宜大,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脉起阳回,症候改善为止。

(三)着肤灸

施灸前以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增加黏附力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柱,大小随病情而定。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可再加艾柱施灸,一般点5~10壮。因施灸可引起疼痛,可用手在施灸处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局部疼痛。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5~6周结痂脱落。本法多用于防治哮喘、癫癎等,亦可用于救治银环、眼镜蛇咬伤后2h内的患者;由痛灸至不痛,继续灸至灼痛。

三、电针法

电针对急性疼痛、急腹症、急性瘫痪、精神病、急性黄疸型肝炎及部分妇产科、五官科急症有效。

(1)电针仪的波段应据症加以选择,如锯齿波对休克有效,调到脉冲波之密波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疏密波可用于急性扭伤,继续波治疗输尿管结石等。

(2)急症治疗要求刺激较强,因为电针效应大小与针感强弱密切有关。但是,刺激强度不宜超过20mA,否则会造成损伤。

(3)急症患者,特别是急性痛症和急腹症患者,留针时间宜长。但电针持续刺激一般不宜超过30min。故在留针30min内,用适宜手法针1~2次,并改换极间,可加强效果。电针每日可治疗2~4次。

(4)电针对机体所产生的机制效应和临床效应是多方面的、双向的、非特异性的,所以一些原来禁用电针的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孕妇等,在急救时也并非绝对禁忌。

四、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在部分急症中,其疗效较单纯针刺或单纯药物注射为高。

(1)穴位注射应辨证选穴,据病选药。穴、药两者是提高疗效的保证,缺一不可。

(2)急症穴位注射,要求针感强烈,药量适当大一些。所以,注入药物量可比常规略多,并须加大推药的力量和速度。

(3)常规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穴位注射也必须做。

五、光针法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光针仪主要为氦-氖激光仪和二氧化碳激光仪,急症治疗多用前者。光针具有无痛、无损伤、无菌等特点,易为患者接受。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哮喘、三叉神经痛、胆石病、急性阑尾炎、急性乳腺炎、甲沟炎、带状疱疹、小儿支气管炎、婴幼儿腹泻等急症均有肯定的疗效。

(1)照射创面前,需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清洗洁净,照射穴位,点穴须准确,可预先用胆紫等做好标记。

(2)激光束与被照射部位须呈垂直照射,使光点准确地落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

(3)急症治疗时,穴位使用频率较高,一般说,同一部位照射不宜超过12~15次。

六、耳针法

耳针可治急性病症达40余种,在具体方法上,除了毫针刺外,还有埋针、压豆、温针、电针、穴注、艾灸、割治、放血、光针、穴位离子透入等。

(1)急症配方取穴:在辨证取穴和寻求敏感点相结合的基础上,宜以敏感程度最强的穴点为主。

(2)在临证时,最好根据不同的急症,选用各种耳针变革之法。如反复发作性疾病可用埋针(或压豆)法,电耳针适于止痉镇痛,耳穴注射对抗炎、止喘有效,刺血法多用于急性炎症及精神性病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