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呼吸骤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316页(6621字)

心跳、呼吸骤停为小儿科危重急症,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血压测不出。心跳骤停可为心脏完全停搏或心室纤颤。此时患儿面临死亡,但若能及早进行抢救,往往可起死回生。

一、病因

(1)窒息,如各种原因所致新生儿窒息(被褥闷息、异物或乳汁呛入气管等)。

(2)突然意外事件,如溺水、触电、严重创伤、大出血等。

(3)心脏病,如急性心肌炎及心肌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闭锁、急性心包填塞等。

(4)药物中毒和过敏,如洋地黄、奎尼丁、锑剂、氯丙嗪、麻醉意外、血清反应、青霉素过敏等。

(5)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血钾过高或过低,严重酸中毒。

(6)医源性因素,如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由于机械性刺激,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脏骤停。

(7)婴儿猝死综合征。

二、诊断

新生儿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必须迅速及时,争分夺秒。主要诊断依据有如下几点:

(1)心脏停跳。

(2)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

(3)心脏停搏30~45s后,呼吸逐渐停止。

(4)神志突然丧失,出现昏迷、抽搐、面色苍灰或青紫。

(5)瞳孔扩大。

(6)腱反射消失。

(7)心电图可表现为:①心搏徐缓。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心室纤颤。④心室停搏。三、急救与护理心跳、呼吸骤停须立即进行复苏,目的是用人工的方法立即重建呼吸和循环,尽早地恢复全身血液和氧气供应,促使各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最后使机体的生命活动恢复。

复苏的方法很多,须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应用,注意心脑肺复苏同时进行,不能偏废。为便于掌握抢救,一般按A、B、C、D、E、F步骤进行抢救。

(一)A——通畅呼吸道

(1)迅速解开患儿衣领、腰带,脱去过多衣服。

(2)用手指或吸引器迅速清除口咽部及气道内的痰液、呕吐物,血液及异物等。

(3)患儿取仰卧位,将下颌托起,去枕头稍后仰,下齿槽骨向前向上移动,这是保持气道通畅的最佳位置。有呕吐或出血时,应取侧卧位。

(4)有条件时应行气管插管,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二)B——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紧急情况下,其他设备未齐全时,应首先采用此法,它是最简单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施术时,一手托下颌,一手捏住患儿鼻孔,抢救者深吸气后口对患儿口或鼻吹气,直到患儿胸部稍隆起,则停止吹气,离口,开放鼻孔,使患儿的胸廓及肺自行回缩将气体排出。吹气与排气的时间之比为1∶2。人工呼吸的频率依年龄而定,新生儿每分钟40~60次,婴幼儿每分钟30~40次,儿童每分钟18~20次。对婴幼儿吹气不可用力过猛,以免肺泡破裂,并尽快应用简易呼吸器代替。临床上做人工呼吸常与心脏按压同时进行,每按压心脏4~5次即做1次深吹气。

2.气管内人工呼吸法 通过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施行。适用于需要长时间人工呼吸者。选用插管的内径,在新生儿体重<1000g时为2.5mm,1000~2000g时为3.0mm,2000~3000g时为3.5mm,3000g以上时为3.5~4.0mm,年长儿可按+4(mm)公式计算。

3.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法 又称麻醉气囊正压呼吸法,通过挤压橡皮囊帮助患儿进行正压呼吸。该方法简单、方便,效果可靠。适用于基层、现场抢救及呼吸器发生故障时应急之用。应用指征为经过抢救,心跳已经恢复,而仍无自主呼吸者。

(三)C——人工循环

1.胸外按摩 若心脏停搏不久,先以手掌根部拍击或拳捶击心前区,击力中等,不可太猛,可连击3~5次。若无效,立即进行胸外按摩。幼婴儿不宜捶击,以免心脏受损。将患儿平卧在硬板上,术者用手掌根部按压心前区胸骨处,新生儿及婴儿心脏位置较高,则应在胸骨中1/3处按压。对10岁以上儿童可用双手按压,使胸骨下陷3~4cm。频率为每分钟60次。学龄前儿童,频率为每分钟80次。对较小婴儿可用双手环抱患儿胸部,将2~5指并拢置手背部,双大拇指置于胸骨中1/3处,然后用双手拇指与余指同时相对按压,深度约2cm,频率为每分钟100次。

2.双指法 用左手或右手食指和中指指端压迫胸骨下1/3处。如背部无硬垫,可用另一手支撑背部。

3.胸内按压 若胸外按压无效,可考虑开胸心脏按摩,但小儿较少采用。

心脏复苏成功的标志:扪到颈、肱、股动脉跳动;听到心音,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瞳孔收缩为组织灌注量及氧供给量充足的最早指征;口唇、甲床转红。

(四)D——药物治疗

1.呼吸兴奋剂 ①新生儿禁用可拉明,可用盐酸纳络酮每千克体重每次0.1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②婴儿及以后各期的儿童,可用可拉明(尼可刹米)每次15mg、洛贝林(山梗菜碱)每千克体重每次1~3mg、东莨菪碱每千克体重每次0.01~0.03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三者可单独应用,也可交替使用,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有一定作用,对外周性呼吸衰竭效果较差。呼吸兴奋剂应用时间可持续到呼吸好转,然后延长用药间隔时间或减少用量,直至停用。若应用呼吸兴奋剂无明显效果则应停用,不应无限制地加大剂量,否则可引起咳嗽或惊厥。

2.心脏复苏药物的应用

(1)心室停搏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每千克体重每次0.01~0.03mg加入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必要时5min后可重复一次。

(2)心搏徐缓可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亦可能是心跳停止前的先兆。新生儿心率每分钟<80次,婴儿及以后各期儿童心率每分钟<50次时,可选用阿托品每千克体重每次0.01~0.1mg,最大量为1mg,可5min一次;也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同上;还可用异丙基肾上腺皮质激素,婴儿为每次0.125~0.25mg,儿童为每次0.25~0.5mg。上述各药,均应静脉注射。

(3)室性心动过速如未能及时治疗,可迅速发展为心室纤颤而致死。常用利多卡因,初次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mg加入葡萄糖液10ml中静脉注射,必要时5~10min后可重复使用,直到心动过速停止或在20min内总量已达每千克体重5mg为止。

3.其他药物

(1)钙剂:在复苏时不主张常规使用钙剂,只有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或婴幼儿有低钙血症时,采用10%葡萄糖酸钙每千克体重每次0.2~0.3ml(最大量不超过20ml)加入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射,不能心内注射,以免导致心肌坏死。

(2)50%葡萄糖液:是心肌能量来源之一,能维护心肌功能。因1岁以下婴儿常伴有低血糖,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每千克体重每次2ml。

(3)5%碳酸氢钠溶液:酸中毒是心跳、呼吸停止后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复苏时,一般先按每千克体重给5ml5%碳酸氢钠溶液,稀释成等张液体快速静脉滴注,然后根据血气与血生化结果酌情补充,以维持血pH值在7.25以上。

(五)E——心电监护

对严重患儿均要进行心电监护,尤其是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一方面可了解心脏骤停的类型,以指导治疗;另一方面可观察治疗效果。

(六)F——除颤

心室纤颤为许多疾病的临终危象,如高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以及重症心肌炎等,故应在去除病因的同时积极除颤。

1.药物除颤 ①利多卡因的用法、用量同药物治疗(D)。②慢心律每千克体重每次3~5mg加入葡萄糖液中于5~10min缓慢静脉注射,6~8h可重复一次。

2.电击除颤 将除颤器的一个电极置于胸骨右缘第二、第三肋间,另一极置于左腋中线第四肋间。开始电能每千克体重2W·s,如无效可依次增加到每千克体重4W·s或每千克体重6W·s,直至用到总量为400W·s。除颤前应保证氧的供应,并纠正酸中毒。电击复律后,应加用利多卡因,以提高心室纤颤阈,防止复发。

(七)大脑复苏

复苏成败的关键以脑功能恢复的程度来衡量,脑复苏的重要指标就是意识能否恢复。呼吸心跳骤停后即发生缺氧性脑损害,时间较长者可发生脑水肿,而后者又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因此,积极防治脑水肿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之一。

1.氧疗 详见呼吸衰竭章。

2.人工冬眠或亚冬眠疗法 降低体温可使代谢下降、减少氧耗、延长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时间,对脑组织的缺氧损害有保护作用,并可控制惊厥、缩小脑体积、降低颅内压。通常用冰块或冰帽降温3~5d,当出现听觉时即可复温。也可用冬眠疗法,即复方冬眠灵加冰敷降温。

3.脱水疗法 是解决脑水肿的重要措施,一般用20%甘露醇每千克体重每次1~2g,快速静脉滴注,每4~6h一次,好转后减半量。如发生脑疝或脑水肿伴心功能不全时,应加用速尿每千克体重每次1~2mg静脉注射,可在给予甘露醇半小时后给药。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血流、减少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利尿、减轻脑水肿和肺水肿。可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首次每千克体重1mg,尔后每千克体重每次0.2mg,每6h一次,一般不超过3~5d。

5.钙通道拮抗剂的应用 钙通道拮抗剂可阻断钙离子内流,减轻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微循环及后发的持续性低灌注状态,中止有害的生化通路,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脑损害。可用尼莫地平、硝苯吡啶等。

(八)心肺复苏后的处理

由于心跳、呼吸骤停后因缺氧所造成的脑、心、肺、肾等主要脏器损害及代谢紊乱,心肺虽复苏,但患儿仍面临着脑缺氧、心律紊乱、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等威胁,必须专人观察心电图改变、血压、动脉血pH值、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查结果等,争取尽早采取措施,以防心脏再次停搏、呼吸再度骤停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心肺复苏仅是抢救的第一步,心肺复苏后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均可导致抢救失败。

1.病因治疗 在抢救过程中,积极寻找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针对各种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2.维持有效循环 心肺脑复苏后常有低血压,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持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防止休克的再度发生。

(1)当发现血容量不足时,可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千克体重10ml,于30min内静脉滴注,继而输给2/3张的含钠液。如有贫血,可输血。

(2)纠正酸中毒。

(3)心肌收缩无力时,宜选用多巴胺每次2.5~10mg,加入葡萄糖溶液100~2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

(4)采用654-2改善微循环,剂量每次2.5~10mg,每15min一次,直到面色转红,血压上升,再做静脉滴注维持。

(5)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可选用异丙基肾上腺皮质激素。

(6)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

3.改善呼吸功能 心跳恢复后,患儿处于昏迷状态,自主呼吸虽已恢复但仍微弱而不规则。在心跳恢复后的数日内常易发生呼吸衰竭。应采取以下措施以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湿化气道分泌物及雾化吸入治疗,定时抽吸分泌物及痰液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有效通气量增加。病情较重者,仍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使用人工呼吸器加压给氧,防治肺部感染;疑有感染者,应即做痰培养与细菌敏感试验,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4.防止缺氧性脑损害 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心跳呼吸骤停后即发生缺氧性脑损害,时间长时可发生脑水肿;后者可影响呼吸功能。因此,积极防治脑水肿是心肺复苏的成功关键之一。心脏复跳、血压上升到最低有效水平时,即可开始用脱水剂、头部降温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可用促进脑组织代谢的药物,如细胞色素C、辅酶A、能量合剂等,能激活脑细胞的生理功能,提供能量,促进氧化过程,从而使脑细胞功能得以恢复。每次剂量如下:细胞色素C15mg、辅酶A50U、三磷酸腺苷20mg,用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2次。

5.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水的供应:复苏患儿均有水潴留,应维持出入量负平衡,以不使体重增加为宜。

(2)纠正酸中毒:心肺复苏后,若因缺氧所致代谢性酸中毒尚未得到纠正,应补给5%碳酸氢钠。

(3)低血钾:若应用大量碱剂、激素、脱水剂和葡萄糖液而同时伴有多尿,易引起体内缺钾与代谢性碱中毒,故应及时补液。

6.防治感染 复苏患儿最常发生感染是肺炎,其次是败血症、压疮、静脉炎、气管切开刀口感染。此时,应针对性选用抗生素积极治疗。

分享到: